风尚中国网

明清两朝陶瓷龙纹装饰的发展历程变迁史

编辑 Joe 内容来源: 中奢网 2012-11-07 11:49:21
文章导读
对中国陶瓷而言,明清两朝,由于皇帝的偏好,瓷器工艺发展迅速,各种彩绘瓷器应运而生,龙纹装饰也成为陶瓷的流行元素,然而随着环境的变迁以及帝王的喜好,明清两朝,陶瓷上的龙纹装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明清两朝陶瓷龙纹装饰的发展变迁

龙是中华民族的魂,自商代龙的形象形成至今,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也深深烙印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里。自古,帝王就以龙自居,皇帝自称真命天子,百姓则将龙作为吉庆祥和的化身和降雨的神灵。龙本身是一种虚构出来的东西,它是人们的一种信仰和图腾崇拜,更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寄托载体,龙在中国的政治、文学、艺术中都有痕迹。

  明代的龙纹,明代洪武年间的陶瓷龙纹传世不多,最有代表性的是江苏南京明故宫出土的洪武白釉红彩龙纹盘。其龙纹的造型基本上保持着元代龙纹的形状:头小,颈细,身细长,鳞状龙纹,周围衬托以火焰纹,如意头状朵云;头的疏毛和肘的毛比元代更少,仅三四条而已;龙爪五趾,改变了元代时三四趾的现象,而且这时的五趾相靠较近。

  永乐、宣德时期的龙纹,改变了前朝那种身细、头小的幼稚龙形态,变得形体粗壮肥大,威武凶猛,形象高大。龙首比元代变大,上下颚较长,上颚比下颚长而高高突起,有张口和闭嘴之分,张口的伸舌(早期较长如戟状,后期略短微微上翘),闭嘴的上唇似如意状,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下颚多有两束或三束的疏须,头毛是一束束的疏毛,前期发少,后期发多。发曲而向上冲,有怒发冲冠之势,显得很有神威,龙爪有三、四、五趾之分,趾甲成三角形,略微内弯,显得锋利刚劲。人们称明代的龙爪为鹰爪。这时的龙纹,周围衬托以海涛、缠枝花、火焰、朵云等等。这时的朵云与元代完全不一样。元代的是一头一尾,而永宣时是一头三尾或四尾;元代的云尾显得瘦而长,永宣时的云尾显得肥而短。所以,在鉴定时略加留意,就不难分辨清楚了。

  永宣时的龙纹,从造型到描画,都是成功的艺术佳作;龙的身体“左盘右蹙如惊电”,这是凶猛、神威的体现。到明代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龙纹又有所不同。永宣时的张牙舞爪、威猛的龙少见了,常见一种闭嘴龙,多在花间、莲池、海水中出现,或者是彩云龙纹。除了闭嘴龙,也有少量张口龙、螭龙。

  这时龙纹的特征是:闭嘴的龙首呈扁长方形,上唇鼻处凸起,呈如意状,鼻端和眼眉有对称毛上竖着,头毛束成疏发或成蓬状,也向上冲,几乎和首垂直成90°,下唇须三条一束向前上冲,两眼并列,圆睁平视。龙爪五趾紧靠成风车状。身上的鳞片,早期绘工精细,后期简单粗糙。

  这时期,还出现一种螭龙,也叫草尾龙。身似兽体,脚有似兽足或鸟足两种,张口伸舌,上颚长于下颚,上颚高高上翘且前卷,略似象鼻。龙尾多开叉,似春草纹,口衔折枝莲花一枝。这种龙纹以后较为少见,仅见清康熙时有仿制品。

  明代晚期的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龙纹形式多样,以游龙为多。有相对而舞的,有正面张牙舞爪的,有两龙争珠的,有回首而望的,有龙凤对舞的;有的行于花间,有的舞于彩云,有的游于海涛之中。此时的龙纹,分张口和闭嘴龙。这时的龙纹已大不如前期,画工简单草率,有的龙鳞画成简单的网格纹,神气也差;有的显得瘦弱,似失去了龙冲天入地、驾云行海叱咤风云的神威。

  这时龙纹的特征是:龙的头部略圆,比前朝显细,鬃毛成蓬(过去是疏发),毛有向上冲或向后斜上冲之势。上下颚较长,特别是上颚端肉发达,高高突起,呈如意状,形如猪嘴,所以人称“猪嘴龙”。鼻翼的两侧长出对称的长须,向上冲或向前冲。两眼并列,圆睁视前,眉毛绘成锯齿状或是并列对称成束,像匕首状前冲。张口龙往往伸舌,舌短直成匕首状,有的舌端微上弯。龙爪五趾,像前朝绘成“风车”状,往往是形似而无力。

  晚明的龙纹,正如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衰退一样,显得苍老、无力。我们从崇祯五彩龙纹盘中可以看出,崇祯时的龙纹脸瘦尖,长胡须,蓬头散发,爪似蟹爪,显肚凹腰,恰似一条垂死的老龙。所以说,龙纹的艺术表现,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反映。

 


清乾隆 青花矾红龙纹小扁瓶

  清代的龙纹,入清以后,龙纹形象还离不开明末的遗风。例如,顺治云龙纹花瓶,龙为张牙舞爪,头细圆,上下颚长,上颚突起,如意状鼻,鼻翼两侧对称的长须向前起舞,头毛成蓬向上竖。但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紧紧相靠,而是距离较大,向鸡爪形状发展。故人们称清代的龙爪为“鸡爪”。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是封建社会“回光返照”的时期,龙纹以新的形象出现。这时的龙首变化很大,过去长长的“猪嘴”缩了,显得下颚比上颚长。康熙时龙口形略带圆,雍正时则显方形,张口的龙,舌随下颚伸出,舌尖上卷,不像明初的戟状,也不像明后期的匕首状。上下颚的须,康熙时呈锯齿状,以后则分两边,或分成两束长密的羊须状。上颚鼻翼的两侧,长出特别长而卷曲的须。头部的角,长而显直且分叉,比过去显大,雍乾后期角的分叉则成山字形。明代龙头毛是成束的疏毛,呈向上或向后斜上冲势;这时的头毛细密成蓬(康熙时还有向后斜冲,后期则向后垂或向两侧分向),为了绘成老龙形,下颚都有细密鬃须。龙的眼睛,康熙时略长形,雍乾后则显圆。龙的爪,已不似明代鹰爪,五趾相靠成“风车”状。其时的龙爪,拇趾与食趾相距较大,趾甲显得细小,没有元、明时的三角形那种锋利感。所以,清代龙爪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感。这时所绘的衬托云纹,其朵云的尾云不大清楚,呈长长的块状,或在尾中长出几大块,一头三尾的,给人印象是两条尾成了两翼。或把几个朵云画在一起,成一枝灵芝状。艺术造型比前朝差矣。

  雍正以后各朝,仿明代龙纹也有,但仅在龙嘴绘成猪嘴,其他则是清代形态。清末的龙纹,其精神大不如前朝的威武、健壮了,显得腰硬,老态龙钟,四肢无力。以前的龙体盘曲程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时盘曲少了,故有腰体硬直之感。体上的鳞片也不像前朝的一片一片绘上去,而是绘成网状,再在其中加上小点。有的更粗糙得只绘网纹,不加小点。龙爪也不像前朝的有骨有肉、骨节清楚,此时的龙爪仅是直直的向左右伸出,没有动的美感。

  清末龙纹喜欢衬以火宝珠、火焰纹、朵云、花卉等。朵云也由过去的一头几尾变成二头一尾、三头一层;或在尾中长一头、二头。从纹饰设计到描绘都显得简单粗糙,工艺大不如前。

  充满智慧的古人把他们对龙的这种信仰用各种形式来体现,无论是在古建筑、玉器、青铜、陶瓷、家具还是绘画等古器物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龙的形象。了解龙纹的演变,对正确判断历代陶瓷器物年代将会有大的帮助。

标签:明清时期    陶瓷    龙纹装饰    发展历    古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