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尚中国网

朗格摄影展系列——德累斯顿的安徒生

编辑 时尚先生 内容来源: 风尚中国 2016-03-22 11:02:25
文章导读
1899年,埃里希‧凯斯特纳在德累斯顿呱呱落地。他是一个贫穷人家的孩子,自小熟视无睹的场面,是在箱包厂做技工的父亲与其他工人一起,上街游行,并被警察鞭打。20世纪初的德累斯顿,反对皇权的民主火花,开始蔓延,劳资矛盾也欲盖弥彰。一天天长大的少年凯斯特纳,慢慢地爱上了一件事,就是去奥古斯汀叔叔家。叔叔家位于阿尔伯特广场,是观察四面街景的绝好要地。

朗格摄影展系列——德累斯顿的安徒生

埃里希‧凯斯特纳雕塑,德累斯顿 摄影:逄小威

我是德国人,

来自萨克森的德累斯顿。

祖国,它

不让我离去。

我堪比一棵

在德国长大的树,

必须

在那儿干枯。

文学家埃里希‧凯斯特纳(Erich Kaestner,1899-1974),一个萨克森的德国灵魂。在心力交瘁的战争岁月,他面对纳粹的惨无人道,坚守祖国,写下了上面的诗句。

朗格摄影展系列——德累斯顿的安徒生

埃里希‧凯斯特纳雕塑,德累斯顿 摄影:逄小威

1899年,埃里希‧凯斯特纳在德累斯顿呱呱落地。他是一个贫穷人家的孩子,自小熟视无睹的场面,是在箱包厂做技工的父亲与其他工人一起,上街游行,并被警察鞭打。20世纪初的德累斯顿,反对皇权的民主火花,开始蔓延,劳资矛盾也欲盖弥彰。一天天长大的少年凯斯特纳,慢慢地爱上了一件事,就是去奥古斯汀叔叔家。叔叔家位于阿尔伯特广场,是观察四面街景的绝好要地。他常常爬上叔叔家的院墙,居高临下地观察路面上的人来人往,事起事平。对他而言,这是一段自由自在的和平时光,也是了解世相的好机缘。但好景不长,随着一战来临,和平戛然而止。凯斯特纳在1957年出版的自传《当我还小的时候》中写道:“世界大战来了,我的童年走了。”

凯斯特纳的儿童作品创作,首部名为《埃米尔擒贼记》,在1929年就已面世并一炮打响。这本插图儿童小说借当时著名的自由派人士,女翻译家埃蒂特‧雅可伯森(Edith Jacobsohn)的事件,揭示了欧洲社会存在的问题。小说在柏林出版后,很快成为畅销书,售本高达两百万册,还被译成59种文字,并拍成电影。不夸张地说,《埃米尔擒贼记》奠定了凯斯特纳今后作为儿童文学家的基石。

凯斯特纳在1931年出版的第二部儿童小说《小不点和安东》,特别是1933年出版的《飞翔的教室》,越发脉络清晰地针对社会弊端,抑恶扬善,极具社会批判效果。也正因此,凯斯特纳在二战的德国屡遭禁书。但他不顾警告,继续发表作品,如1934年的《埃米尔和三胞胎》和1935年的《消失的微雕》等。他的大部分书籍都遭纳粹撤架并被焚烧的命运。

直到二战结束后,凯斯特纳才迎来了他创作上的第二春。虽然他曾言自己写儿童文学纯属歪打正着,但战后的他,恰恰还是在儿童文学方面成就非凡,为世人关注,并不断获奖。1949年,他出版了《动物会议》和《两个小洛特》。前者乃政治童话,传递世界各国应和睦相处的信息,后者以家庭喜剧式的故事,敦促成年人遏制利己主义思想,还孩子们以幸福童年。

除了儿童作品,凯斯特纳一生中还有包括诗歌和散文在内的大量文学创作。这位见证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萨克森之子,于1974年7月29日,长眠于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但是,萨克森没有忘记他,德累斯顿没有忘记他,他的礼帽,他书中的名言,他端坐墙头的姿态,以青铜铸成,被时光凝固,让易北河畔的人们,永远地铭记他。

2015年,德国萨克森的朗格制表公司发起拍摄项目,旨在将品牌家乡德国萨克森丰厚的人文历史和工艺传统介绍给中国人民。中国摄影家逄小威先生积极投入了该项目,他以旁观者冷静的视角,以萨克森的自然、历史、人文、工商传统与人物为对象,拍摄了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代表作品将以《萨克森—— 德国精湛工艺之乡 逄小威摄影展》之名于2016年4月24日至5月3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展览信息:

主题:《萨克森—— 德国精湛工艺之乡 逄小威摄影展》

日期:2016年4月24日至5月3日(闭馆日:4月25日、4月30日)

地点:中国美术馆3层13-17号厅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一号

开放时间:9:00-17:00 (16:00停止入馆)

标签:凯斯特纳    朗格摄影展    德累斯顿的安徒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