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 格兰维尔岛
温哥华:水边的美神
温哥华从来不缺艺术,无论何时,总有最热闹的节日在上演,总有最新的电影在拍摄,总有伟大的艺术作品在诞生。
温哥华 格兰维尔岛
温哥华 格兰维尔岛
清晨最宜在格兰维尔岛(Granville Island)散步,熹微的晨光穿云而下,满载蔬果的箱子运往公共市场,海鸥的长鸣与市井之声开启了新的一天。这里有300多家工作室、商铺和工厂,却给人一种时间静好的感觉,从老建筑、旧铁路和退役起重机的轻声耳语中,你会听到这方土地曾经的工业历史。艾米丽·卡尔艺术设计大学在此设有三个艺廊,展示学生们在音乐、面料、印刷品等各领域的创意。传统手工艺在这里亦保存得很好,繁复的花纹在陶瓷碗上蜿蜒展开,新吹制的玻璃瓶展露柔和美妙的曲线,画家的画笔轻轻起舞于纸上……艺术就在呼吸之间。
迷人的笑者
相比之下,历史悠久的温哥华美术馆(Vancouver Art Gallery)则更像一位专业权威,不过也十分平易近人。要是你对温哥华的艺术地位心存疑惑,不妨来这座加西最大的公共艺术博物馆一观。慢节奏的下午,适合与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的黑白照片、“加拿大女梵高”艾米丽·卡尔的画作和众多艺术巨匠的作品们一同度过。
迷人的笑者
骑车或漫步在温哥华的大街小巷时,经常会遇见一些“凝固的美好”,让你在平淡的生活中会心一笑——中国艺术家岳敏君的“迷人的笑者”(A-maze-ing Laughter),日落海滩(Sunset Beach)上可以荡秋千的“订婚戒指”(Engagement),格兰维尔岛上的彩色涂鸦筒仓“巨人”(Giants)……这些雕塑都出自温哥华双年展(Vancouver Biennale),不同于一般意义上“两年举办一次”的双年展,它的意思是“为期两年的展览”。不过每次两年的展览过后,大多数雕塑都永久地留了下来,因为市民们觉得它们“太过美好而不忍丢弃”。
维多利亚 Victoria
维多利亚:生活的艺术
维多利亚是BC省的省会城市,艺术是这里不可或缺的元素。蜚声海外的艺术家艾米莉·卡尔(Emily Carr)便出生于此,她的画作色彩明丽,森林、海湾、图腾柱等元素跃然纸上,俨然一首自然风物诗,被誉为“加拿大的梵高”、“自然女诗人”,是加拿大最受欢迎的画家之一。 你可以在大维多利亚美术馆(Art Gallery of Greater Victoria)了解她的创作和生活。更为鲜活的方式则是参加一次“寻踪艾米丽·卡尔”(Emily Carr’s Victoria)徒步之旅,重走她当年漫步的古道,寻找她画中的森林、海湾与图腾柱,拜访她儿时的居所,时空的分界点在行走中模糊,不经意间你就会拾到她遗留在这座城市的灵魂碎片。
浪漫的维多利亚人也把生活过成了一门艺术:精美绝伦的花园、美轮美奂的古建筑和舒适悠闲的生活节奏,精致优雅到了骨子里。城市的核心地带是车水马龙的内港(Inner Harbour),尽头便是典雅端庄的费尔蒙帝后酒店(Fairmont Empress Hotel),这座古堡风格的酒店由维多利亚最负盛名的建筑师Francis Rattenbury设计,不远处的BC省国会大厦(BC Parliament Buildings)亦出自他的手笔。除了英式的典雅风情,维多利亚还因其星罗棋布的花园闻名遐迩,其中,由矿坑改建的布查特花园(Butchart Gardens)便是皇冠上的明珠,园中有数个主题花园,是旅游者的必去之地。最精髓的游览方式莫过于观光马车,沿途的主要景点包括“加拿大最佳博物馆”皇家BC省博物馆、国家级历史遗迹克雷达洛奇古堡(Craigdarroch Castle)、以及田园牧歌般的比肯丘公园(Beacon Hill Park)。最后还是回到内港,小酌一杯鸡尾酒,轻咬一口炸鱼薯条,划一桨小皮艇,选一件原住民工艺品,慵懒地看一次日落,人生乐趣,尽在于此。
邓肯 Duncan
邓肯:图腾之城
翱翔的雷鸟、凶猛的虎鲸、狡黠的渡鸦、强壮的熊……加拿大西海岸的原住民习惯于用图腾记录家族的故事,这是他们与后代约定的密码,图腾中的象征意象源于海岸萨利希族和夸夸嘉夸族的原住民文化。20世纪初,非原住民艺术家也加入了雕刻图腾柱的行列,以吸引更多游客。1966年,海岸萨利希族艺术家西门·查利(Simon Charlie)雕刻的“萨利希熊”(Salish Bear Pole)图腾柱一举成名。1985年,市长道格拉斯·巴克(Douglas Barker)正式发起了图腾建设项目,1986年,邓肯(Duncan)被正式授予“图腾之城”的称号,如今,小城中已伫立着40根图腾柱。
邓肯 Duncan
在外人眼中,这些图腾是一堆诘屈聱牙的符号,不过若是找到了解码的钥匙,则其乐无穷。比如著名艺术家西门·查利(Simon Charlie)所创作的“富裕之柱”(Pole of Wealth),由雷鸟、虎鲸和黑熊组成,三者分别代表天空、海洋和陆地的霸主,也是力量的来源。图腾柱底部还有一张笑脸和一张哭脸,寓意人生悲喜皆有时。“天空与大地”(The Air and the Land)试图演绎世界的平衡之道,渡鸦与海狸分别象征天空和大地,它们同时也是地球的清洁者,作者呼吁让地球母亲永保洁净。“红杉女人与男人”(Cedar Woman and Man)则讲述了祖先的传说,红杉女是编织技艺的始祖,她从梦中学会采集红杉树根、揉成绳索、编织衣服和篮子,并把这些传授与所有人。
《原住民遗产》
彻梅纳斯:壁画之都
温哥华岛上的小镇彻梅纳斯(Chemainus)是远近闻名的壁画镇,44幅精美的户外壁画仿佛一首流动的叙事长诗,诉说着小镇的历史兴衰,以及镇上居民悲欢离合的人生百态。
小镇的最著名的壁画是《原住民遗产》(Native Heritage),反映了彻梅纳斯的起源。壁画中绘制了三个著名的原住民酋长,其中有一位女性,三人目光坚定的注视着远方,象征着原住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自考依琴部落的原住民率先在此定居,世代传承至今,留下了丰富的精神和物质遗产。
《彻梅纳斯》
彻梅纳斯原是一座工业镇,以伐木为主,随着1981年经济衰退,镇上唯一一家伐木场关闭,全镇陷入萧条,几乎沦为空城。此时,年轻的镇长Graham Bruce提出以壁画兴镇、转型发展旅游业的方案,吸引了许多画家前来创作,进而是纷至杳来的游客,彻梅纳斯因此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壁画《彻梅纳斯第一家锯木场》(First Chemainus Sawmill 1862)、《工作中的蒸汽驴》(Steam Donkey At Work)、《彻梅纳斯河上的蒸汽火车》(Steam Train On Bridge Over Chemainus River)等都反映了小镇的工业传统。
《中国男孩的记忆》
细细寻找,你会发现这里也有华裔开拓者的足迹。壁画《中国男孩的记忆》(Memories of a Chinese Boy)描绘了第一个出生在彻梅纳斯的华裔男孩——张宁(Ning Chang)眼中的世界,采矿业发展时期,很多中国移民来到彻梅纳斯工作,张宁的父亲便开起了一家杂货店,小店门庭若市,成为了中国移民采买物资、社交集会的重地。《鸿兴商铺》(The Hong Hing Waterfront Store)则讲述了另一位中国商人在彻梅纳斯的创业故事,居民们都以店名称呼他为鸿兴。店铺从起初的洗衣店逐渐发展为经营杂货、二手货和赌场,鸿兴的真诚与宽松的信贷条件为他赢得了许多顾客和朋友。
每一幅壁画背后都是一个故事,整个小镇逛遍,仿佛看了一回历史的走马灯。
盐泉岛星期六集市(摄影师:John Cameron)
盐泉岛:加拿大艺术之岛
如画的海湾眺望着蔚蓝的海面,崎岖的群山与葱郁的山谷相合,浮木搁浅岸边,动物自由嬉戏,古树盘曲虬结——盐泉岛(Salt Spring Island)的美吸引着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们来此定居。上世纪60年代起,陶艺家、画家、彩绘玻璃艺匠、木匠、布艺商、造纸商纷纷开始光顾这座小岛,并相继建起了自己的作坊和商铺。如今,他们的店招和路牌遍布大街小径,五彩缤纷的小木屋掩映着苍翠的树林,让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岛摇身一变,成为了加拿大的艺术之岛。
如此多的艺术家、手工艺者和充满个性的居民聚在一处,必然会碰撞出火花,那就是“星期六集市”(Saturday Market)——加拿大人最喜欢的集市。也许你会看到艺术家的作品在温哥华、维多利亚或其他北美大都市的艺廊中待价而沽,这与星期六集市的感觉截然不同,前者只可远观,后者则能让你尽情赏玩,乐在其中。4月至10月的每个星期六,上百名卖家都会齐聚在世纪公园(Centennial Park),商品从画作、雕塑、工艺品,到刚出炉的面包、新摘的树莓、泛着果香的肥皂,不一而足,前来淘宝的客人很容易买到盆满钵满。集市出售的每件商品是盐泉岛“土生土长”的,带着小岛的气息和当地人指尖的温暖。
若想多花些时间含英咀华,贯穿全年的“盐泉岛工坊之旅”(Salt Spring Studio Tour)是不二之选。在游客中心可以拿到一份特制的盐泉岛艺术地图,它会带你走遍岛上的30多个工作室,观看画家挥毫创作,品鉴葡萄美酒,挑几件心水珠宝或雕塑……整个旅程融入了陶艺、玻璃、木工、编织、烘焙、奶酪、美酒等各种元素,艺术家和店主则会随时回答你的问题。其中一些工作室还会推出别出心裁的体验:在麦浪中写一首诗,在星光下跳一支舞,在工坊里做一个自己的玻璃瓶,都会成为盐泉岛留给你的独一无二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