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ker钢笔发展历史:被鹅毛统治的欧洲文明_2013年3月,派克在上海举办了“派克创立125周年庆典”,展品陈列了自1888年创立以来的典藏作品,也包括为此次庆典定制的限量版及特别版珍品。用一支笔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也是一次难得的对人类现代书写文明与创新的集体展示。上海是这个特别展览的第一站,随后,展览将移至伦敦、莫斯科及东京等地陆续展开。数千年以来,文字作为人类最真切的艺术表达形式,并不因为传播介质的更新换代而改变;书写的文明却渐渐远去。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笔虽小,却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搬走了人际交往间的大山,同时也带来了四个历史阶段的信息革命……
钢笔前传:被鹅毛统治的欧洲文明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试图留下自己的印记。从上古旧石器时代到更新世(大冰河时期)末期,西方人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留下了精妙洞穴绘画,东方人则以结绳的方式记录着灾难天气和重要事件。一些洞穴中有关人和动物的记录2.5万年的历史——然而,人类用笔记载历史的时间却短得多。
公元前3000年,中国人用老鼠毛制成的毛笔写字,墨水用煤烟、灯油和凝胶混合制成;同一时间,埃及人从浆果、植物和矿物中提取天然染料和色彩制成黑水,“笔”是细芦苇。考古学家曾在埃及北部发现,在第一王朝(公元前3000年)时期,芦苇笔就曾被运用于在羊皮纸上书写。罗马帝国衰亡后,欧洲人很难再见到芦苇,于是,自中世纪(7世纪)起,羽毛笔逐渐成为它的替代品。
从中世纪到公元19世纪,羽毛笔作为书写工具记录了欧洲文明进程的每一阶段。几乎所有的文字著作(如宗教、哲学、文学、历史、科学、医学、商业及管理学)无不是依靠这种造价低廉的羽毛笔来完成的。很快,为了克服羽毛笔笔尖磨损速度快的问题,人们又制造出了青铜等金属笔尖,这些笔尖最早现世于公元79年的庞贝古城遗址。
金属笔的祖先可追溯到最初的金属唱针。很多人误以为金属笔是在18世纪后期发明的,而事实上金属笔早就使用了。在一本1465年出版,由约翰·法斯特(JohnFust)和彼得·雷艾佛(PeterSchoeiffer)合著的书中就谈到了“墨水和铜制芦苇杆”,所谓的铜制芦苇杆大概就是指用金属制成的芦苇杆状笔。又过了一个世纪,约翰· 纽道夫(Peter Newdorffer)于1544年出版了一本书,书中又提到了用铁和铜管或薄黄铜片做的笔。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尝试,力求解决钢笔自身持续供应墨水这一问题。尼古拉·拜恩(Nicolas Bion)是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提供日常工具的主要供应商,他曾经于1715年出版了《数学工具的原理及制作》一书,在书中,拜恩对“不干笔”进行了描述并配以插图。然而当时的技术又一次限制了这种新构思的进一步发展。金属笔还不具有羽笔的天然柔韧性,又磨损得太快。1750年以后,仿羽笔的银制笔脱颖而出。这种笔常饰有雕刻图案和日期,但使用起来笨重不便。在整个16、17和18世纪,人们曾多次设法制造金属笔,但没有任何一种笔能适用于日常书写和投入大量生产。
派克诞生记:事关人类文明的工具,总是没有确定的发明者
事实上,有关“真正的钢笔的发明者”一直没有定论。在1780年,英国伯明翰的戒指技师哈里森(Harrison)也曾利用手工技术制作了今天钢笔笔尖的雏形,当钢笔安上了笔尖后,人们觉得书写变得流畅了。笔尖上还有不同的孔和褶皱用来暂存墨水。1809年,与今天钢笔相似的贮水笔诞生于英国,那一年,英国颁发了第一批关于贮水笔的专利证书,在此之前,多数蓄水笔的墨水不能自动流动,写字的人需要按压活塞控制墨水。直到19世纪50年代,一些美国的制笔商才将铱制的金钢笔尖、硬橡胶和自由流动的墨水组合在一起,制成今天的钢笔。
旅行墨水瓶使维多利亚时代的钢笔得以被携带出门,事实上,它却并不方便,1867年,墨水囊和输墨系统被两个美国人获得,于是,那些量产的钢笔上也有了较为“保险”的墨水囊。数年后,“沃特曼发明的供墨装置”,似乎解决了“钢笔的最后问题”,他“发明”的钢笔可以随着笔尖的移动控制输墨管,使少量空气沿笔进入墨水囊,使墨水可以按照需要均匀地流向笔尖,至于一些多余的墨水,沃特曼则用笔尖下的空腔来容纳,避免造成墨渍。
这个被后人称作“自来水笔之父”的刘易斯·爱德森·沃特曼(Lewis Edison Waterman),事实上只是个纽约保险经纪人,而并非人们口中的当代钢笔“发明者”,这一“混淆事实”的故事确是来自沃特曼本人。他得以扬名,只因为他是第一个获得了槽形墨水供给专利的美国人,而并非该技术的发明者。数年后,被消费者看作最成功的“加墨方式”仍是来自派克笔的“按钮加墨”和犀飞利(Sheaffer)的“杠杆加墨”。19世纪的钢笔被称为“眼药瓶”,因为它要用一个长长的滴墨器滴入一天所用的墨水,无论如何,这支笔仍会渗漏。
乔治·派克(George Parke)出生于1863年,自1880年起,乔治便在瓦伦丁学校工作。为了贴补的工资,乔治·派克成为一名“钢笔中间商”,他帮约翰·霍兰(John Holland)的钢笔公司销售钢笔给当地的学生。与当时的许多钢笔一样,这些笔总会漏墨水,或是出现故障,乔治总是耐心地拆开每一支钢笔为他们修理。在自己造出了一支“令人满意”的钢笔之后,乔治成立了自己的钢笔公司——派克钢笔。那一年,他获得首个钢笔相关的专利,1894年派克的“幸运弧线”(Lucky Curve)专利权得到承认,此装置的设计原理,是当笔非使用面直立摆放的时候,通过吸水管压力作用把墨水输送回笔管的储存部分。
手写“末路”: 我们时代的社交半径
“一战”前后,工业技术为钢笔业带来了第一次真正的繁荣。此时,钢笔的一切部件都采用硬橡胶棒和管材机械加工制造而成。在20世纪初期,男士也常常将钢笔别于胸前的口袋招摇过市,女士钢笔的一段也多半被镶上一个环装金属圈,只为将笔挂于项链处。
派克公司生产的“Duofold”钢笔率先一扫沉闷的“深色书写”,而采用抢眼的橙红色。不过,硬橡胶的色彩并不多见,1924年,犀飞利推出具有艺术装饰风格的钢笔,也因此而风靡一时。很多人把“一战”后的15年看作“钢笔时代”,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后,美国制笔业只留下了派克、犀飞利、威尔-永锋(Wahl-Eversharp)和沃特曼,此时,万宝龙(Mont Blanc)也刚开始在欧洲崭露头角。
或许,派克公司是彼时最重视研发技术的一家公司,1932年,派克公司采用了笔管活塞真空加墨,取消了墨囊,储墨量增加一倍。1941年出现的“派克51”又将管状笔尖、复杂的余墨收集器都包裹在水嘴的外壳内。1956年派克公司又在“61系列”中应用了毛细管加墨,只需将笔管末端拧下,浸入墨水瓶中10秒钟即可,光滑的碳氟化合物表层也不会沾上多余的墨水。“二战”之后,有关钢笔的演变忽然被“叫停”,只因匈牙利记者拉迪斯劳·比诺发明了圆珠笔。随即,很多人将钢笔淘汰,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几乎忘记了彼时还有一种可以自己灌墨水的书写工具。
衡量个人现代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生活半径的大小。一个传统的农民,可能一生的生活半径也就是方圆几十公里,一生交往的人就是几百人;互联网的产生,把世界变成一个“村落”,到街坊邻居家聊天,被邮件、手机和网上的聊天室取代——如今,不止钢笔,手写亦几乎销声匿迹。WIMA(美国书写工具制造商协会)统计,今天的书写工具中圆珠笔占到了四成,而钢笔只占3%。犹如机械腕表的重生,钢笔的复兴也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一批作家回归到自来水笔,寻找书写快感和个性。
名人与派克笔
柯南道尔:《福尔摩斯》诞生记
1922年,英国著名的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先生就是用派克笔著就了人们所熟悉的《福尔摩斯》,当他的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他曾亲笔写信给乔治·派克先生,表示了他的感谢。这封信至今仍保存在英国的派克博物馆中。
张爱玲:上海名媛的“化妆品”
派克和中国有着十分特殊的缘分。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派克笔就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在当时,能够拥有一支派克金笔是非常时髦的一件事,也是时尚和身份的象征。上海的名媛张爱玲,她凡事都苛求完美,唯独对派克笔情有独钟,并且用派克笔留下了无数华丽而精彩的文字。
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的停战协议
1945 年,派克用于签署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在意大利西北部的投降协议。艾森豪威尔用派克51签署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前线停战协议。而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用了他珍藏二十年的派克 Duofold笔签署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的停火协议。
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派克笔外交
1972年,中美关系史掀开新的一页,派克公司也来凑热闹,让尼克松送给毛泽东一支派克笔。据传,毛泽东也曾送过周恩来一支派克笔,一次外国媒体问答会上,一名美国记者见周恩来的口袋里插着一支美国产的派克牌水笔,便突然发问:“总理,你也用我们美国的派克啊?”周恩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这是朝鲜战场的战利品嘛!”
Parker (派克) http://www.fengsung.com/Parkerp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