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中国回应
就在大众集团执行副总裁哈肯贝格夸耀干式DSG变速箱“安全”的两个月后,央视3•15晚会就狠狠给了他一个“耳光”。
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大众汽车存在行驶过程中动力消失的质量问题,涉及的车型包括速腾、迈腾、斯柯达、CC、途安、尚酷等多个品牌。讽刺的是,出现问题的原因,恰恰是被大众自诩“安全”的干式DSG变速箱。
权威人士对腾讯财经表示,央视3•15晚会曝光大众DSG问题车有50万辆,实际上数量不止如此,真实数量或在100万辆左右。
实际上,大众汽车DSG变速箱的质量问题由来已久,过去三年,DSG在全球范围内遭遇大量投诉。因此,大众汽车曾在欧洲、美国、台湾地区相继针对DSG进行召回, 但中国大陆被排除在外。
中国大陆遭遇“歧视“的原因颇具黑色幽默。并非中国大陆市场对大众汽车不重要,正相反,中国大陆的“悲剧”恰是因为其在大众集团版图中意义重大。“中国动力”一次次成为大众扮靓报表的主力,因此中国市场的业绩下滑,将是大众不能承受之重。
上述权威人士对腾讯财经表示,配置DSG的车主要集中在中国,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存量并不多。
中国大陆市场的快速扩张,正在让大众在中国的管理发生“形变”,质量问题的暴露,或许会让大众汽车的“中国动力”逐渐消失。
罪魁DSG
“大众依然认为DSG目前是最为节能和安全的技术。”2013年1月,大众集团品牌开发董事、执行副总裁哈肯贝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大众DSG战略不会改变,目前大众正在准备下一代DSG技术。”
但大众的表态很快贬值。在央视3•15晚会中,多个大众车主现身说法。反映的主要问题为,大众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存在动力突然消失的情况。“上踩油门,车辆不走,不踩油门汽车反而加速。”这一现象让大众车主为自身的行驶安全颇为担忧。
而大众汽车使用的DSG变速箱正是“罪魁祸首”。
目前,大众旗下很多车型使用了这种变速器,在国内,一汽大众的迈腾、速腾,上海大众的途安、朗逸,上海大众斯柯达的昊锐、明锐等多个品牌都有采用的7档DSG变速器的车型。
很快,大众汽车公开回应3•15晚会曝光的问题:“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大众汽车(中国)销售有限公司,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非常重视3月15日中央电视台3.15晚会节目对DSG问题的报道。提升客户满意度一直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高度重视该报道,并将以最快速度联系消费者予以解决。”
这不是大众汽车第一次被投诉。据中国汽车质量网的数据显示,2012年共收到11631宗汽车投诉。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大众DSG故障,至今仍有投诉。
在盖世汽车网近日的汽车质量问题调查中,大众DSG故障以26%的关注度居首,超出第二名10个百分点。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因为上述品牌车型在华销量庞大,因此质量问题的波及面也广。
此前,因DSG质量问题,大众在欧洲、美国、台湾地区都曾遭遇投诉,大众也因此在以上国家和地区进行DSG召回。但中国大陆一直被排除在召回计划之外。
对此中国的监管机构已经关注到了大众汽车的问题。2012年3月、4月、5月,中国质检总局先后三次发函,要求大众解决质量问题。迫于压力,大众汽车延长了DSG质保,并承诺调整相关生产线,但仍拒绝召回。
中国“冤大头”?
中国大陆市场在大众汽车面前遭遇的歧视,其原因触目惊心。上述权威人士对腾讯财经表示,配置干式DSG的车辆主要存在于中国市场,召回的成本是大众不能承受之重。
大众汽车集团2012年年度报告显示,大众2012年在中国业务营业利润同比增长约40%。年报数据显示,2012年大众总计生产了925万辆汽车,在2011年849万辆的基础上同比提高9.0%。中国依然是大众规模最大的生产地和市场。
2012年大众汽车集团在华交付销量为281万辆。2012年在华业务为大众汽车集团贡献了36.78亿欧元营业利润,同比增长40.6%。
巨大的市场存量和增长速度,令大众很难在中国市场做出让步,中国市场的召回,很可能意味着大众汽车报表的暗淡。媒体报道称,大众的策略是在欧洲打价格战,在中国创造利润,并用在中国得来的利润补贴欧洲市场。
快速的扩张已经让大众的中国策略偏离正轨,内部分歧逐渐显现。
不久前,大众宣布,彭菲莉将出任大众(中国)副总裁一职,接替杨美虹,负责公关业务。而杨美虹的职务调整无疑与DSG事件有着直接关系。
3月15日,杨美虹对腾讯财经表示,问询DSG事件需联系其他人,并拒绝对DSG事件发表评论。在杨美虹职位变动前,她曾在微博上称,在“今年真是充满了悲情的一岁,历史注定有浓墨记录。”
据称,大众针对DSG的内部清理仍在继续。但上述权威人士对腾讯财经指出,干式DSG问题属于设计缺陷,即使召回也不能解决问题。
虽然问题频频出现,但大众扩张的脚步并未停止。公开信息显示,大众未来的数年间将在华兴建7座新工厂,计划到2018年将在华产能扩充60%,年产能达到400万辆。
中国市场帮助大众获得了利润,但大众对质量问题的态度,或许会让其获益已久的“中国动力”消失。
(腾讯财经 闫铮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