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有很多种体现形式,但财富的优劣并不是一成不变。在资本市场,几乎每一个资产都难免于周期性走势,有的是几十年,有的是一年,有的仅仅是一周、一天。投资者如何选择那些可以长期持有,并期待能够产生升值大周期的资产来做财富配置,就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更多理智、淡定的思考。
2007年中国股票市场暴涨,除了一些投资者高喊能够冲上一万点之外,更多的人开始担心这种暴涨不可持续。抛开制度等根本问题,任何体现在价格上的暴涨暴跌都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即供需失衡。
2007年,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人数和入市资金均阶段性暴增,而股票供给并未显著增多。2007年最高的时候,股票日开户数量超过40万,仅前五月的开户数量就达到了2000万户,是2006年全年开户数量的4倍。2007年12月,沪深两市总市值达到30多万亿元,短短2年时间增长了10倍。
在暴涨所致的风险开始加剧的情况下,国家开始吸纳关于股市供给不足导致其暴涨等分析和建议,开始增大上市力度。2007年末两市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截至目前,两市上市公司已达2400家。上市公司的成倍增多并没有增加中国股市的市值,目前市值还不足2007年顶峰时期的1/2。
供给让中国股票市场冷却了下来,也严重透支了投资者的意愿和财力。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按照中国人目前积累财富以及增加股票资产配置的能力,要消化当前中国股票市场的这种存量供给和新增供给,可能需要超过十年的时间。而市场并没有就此放弃一个扭曲的期待,认为就算供给增大,好的公司股票依然可以独树一帜。但事实是,四年多来,诸多的蓝筹股并未出现起色,其涌入资金至今疲弱不堪,其价格也普遍低迷。
我之所以要说中国股票市场这点事儿,是因为只想告诉投资者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任何资产价格都可以用供需调节,尤其是在股票这种增大供给方面没有什么难度的市场,效果会非常显著。
再说到中国房地产市场,其节奏跟股票市场是差不多的。自房地产市场开放以来,由于其市场流动性不如股票市场那么快,再加上供给速度受限,导致其节奏总是比股票市场慢半拍,房地产市场真正的大涨其实是从2008年—2011年。
当然,就像2007年的股票市场一样,目前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看法也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中国土地有限,房子供给会长期受限,价格会继续上涨。另一派认为中国房子因限购等需求受限,价格会走低。其实两者都没有搞清楚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到底处在何种程度。我重点要反驳的是,认为中国土地有限,房子供给长期跟不上这种说法,它跟2009年说股票市场供给跟不上,需求量无限大一样愚蠢。
房子不是萝卜白菜,一套房子可以住几十年,一次性供给非常关键,周期性供给影响不大。所以说不管美国、日本等房地产发展了多少年,其集中供给量是关键点,中国这十多年来所生产的人均房屋面积不亚于他们一百年的产量。面对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千万不要拿“我们发展时间较短、还是黄金期”等蒙骗市场。
德国房价十年不涨,但德国经济并没有因此而竞争力下降。纵观日本房地产泡沫导致的衰退、美国房地产泡沫导致的次贷危机,企图用房地产市场拉动经济的方式都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中国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房地产市场比货币政策更具有毒品效应。
限购可以抑制一部分需求,但限购并不会让市场停止房地产建设的步伐。截至去年10月,新出让土地住宅用地16.5万公顷,未竣工的房地产用地45.5万公顷,其中住宅用地35.5万公顷。住宅用地二者合计52万公顷,即52亿平米,以容积率1.5计算,是78亿平米,加上存量,接近100亿平米的供应潜力。城镇人口人均接近20平米,这还不算今年以及今后的住宅土地供给。要知道,2008年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表示,按户籍人口计算,中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左右。
不难预计,两年之后,中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将达到50平米。日本发展了这么多年,人均也就16平米,欧洲诸多人口稀少的发达国家人均住宅面积也不过40平米。
关于谁来支撑中国房价的问题,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在二三线城市,新增就业大部分靠政府投资拉动,这部分就业基本上不可持续。随着地方债务问题日益凸显,赤字引发的全国性财政问题将得到重视,这种情况下政府将减弱其投资意愿。政府投资的下降将导致城镇化的减速,因为更多的民众进城就意味着失业。
自2008年因四万亿引发的通胀问题深深的撞击了中国经济之后,目前国家不得不削减投资意愿,降低货币刺激力度,不得不将GDP增速预期降至7.5%。事实上用投资拉动就业和经济的顶峰时期已经过去,城市新增就业人口消化现有住房供给的能力也开始下降。温州、海口等房市的大幅下跌不是中国的全部,但是一个开始。如果像2002年至2010年那样,大批的就业人口依然会涌上温州,温州目前的房屋供给依然是满足不了其需求的。这说明中国最繁荣的就业所在地也已经呈现出了疲弱转轨迹象,更何况其他地方。
我一点都不相信,一个不能扩大就业的城市其房价能持续逆势走高。
房地产市场因供给无限增大而制造的拐点依然要滞后于流动性较强的股市市场,在股票市场供需拐点出现三年之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供需拐点才缓缓出现。请问,谁现在还相信买房要排队的鬼话(全国大部分城市是不限购的)?这就像中国民众曾排队买股票、买基金一样,排队买房的历史已成昨天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最为疯狂的回忆。供需拐点的出现正是价格出现拐点的前兆。
目前再回到我要谈的黄金市场。相对于股票和房地产市场,黄金市场更为小众一些,但这并不能说明增大黄金供给就会比增大股票和房子供给更容易。历史已经证明,增大黄金的供应量是人类生产活动当中,为数不多的、最难的工作之一。
十年来,全球黄金产量均保持在2500吨左右徘徊,以美元计价的黄金价格上涨了六倍多,在这期间,很多产金企业试图增加产量,赚取更多利润,但并未如他们所愿。黄金从勘探至开采,不但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而且周期之长数以十年计。
黄金不像股票和房地产,其需求量虽然很小,但需求支撑错综复杂。比如股票,其价格下跌的时候,散户在抛售,机构也会抛售,政府不太可能持续接盘。房地产市场也一样,如果民众开始卖房,政府不太可能买入一堆房地产来增大储备。
而黄金不是,价格下跌的时候散户和机构可能抛售,但作为战略储备,国家和政府开始接盘,增大储备;当国家开始抛售以平衡汇率的时候,机构和散户会迅速买入,以寻求更具利益空间的机会。
2000年至2008年,欧美主要央行都是黄金市场主要的抛售者,但金价并未出现下跌,因为发展中国家央行以及机构投资者不但消化了这部分需求,还增大了其民间的消费。现阶段更是,因供给受到限制,再生金的抛售往往被新增的其他需求所快速消化,很难形成市场的一致性。这个跟股票及房地产市场有很大区别。
近日,中国工信部发布文件指出,到2015年,中国黄金产量将达到450吨,比2011年产量提高25%,但2015年我国黄金消费量将突破1000吨,供应缺口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在黄金市场是一朵奇葩,其产量的增加速度较快是因为之前是一个空白的市场,而非中国开采黄金容易。
要知道,40年前,南非年产黄金达到过1000吨,而现在的年产量还不足300吨,其成本增幅十年来已增长了十多倍。此时,南非矿工还在因不满工资等待遇而采取罢工等措施。
由于通胀等成本因素,以及矿产资源开采和勘探难度的增加,个人预计中国黄金产量将在2015年之后达到峰值。因南非等主要黄金生产国产量的萎缩,就算中国按照每年五百吨的峰值生产下去,中国的黄金产量很难改变全球黄金的供给总量。
黄金被高估的说法自本轮牛市以来一直都存在。对此,我表示质疑,如何算的黄金被高估?黄金不是股权,其价值并不取决于公司潜力和成就,黄金无市盈率概念,近十年来平均回报率超过15%/年,如果能算市盈率,我想它不亚于任何一支潜力股。除了美元计价的黄金涨幅,在一些不起眼的货币市场,黄金一直在创其历史新高。如果用相关商品来计算,黄金跟白银的比价从一百年前的1:15涨到了现在的1:50,难道黄金被高估了上百年?
在历史上,铂金价格低于黄金价格只有在1991年的时候出现过一次,时间也不是很长。但目前来看,自2008年12月开始黄金逐步超越铂金价格以来,至今仍运行在铂金价格的上方,这不是简单的黄金被高估或铂金被低估的问题。在商品市场,包括铂金、原油、白银在内,都很难持续平衡的反应其计价货币的贬值情况。由于黄金金融货币属性的回归,只有黄金能持续平稳的反应当前市场的纸币流通水平,黄金没有被高估,是计价黄金的纸币被高估了。
在全球资产占比当中,1980年黄金占全球资产的14%(全球资产包括股票、股权、债券、房地产、避险基金等),但自1980年黄金步入漫漫熊途之后,这一比例越来越低,直到2000年下降至不到1%。自2001年黄金市场新的牛市启程,这一比例也开始缓慢攀升,目前黄金已占全球可分配资产的比例已上升至3%。个人预计随着其他资产风险的加剧,这一比例将回归至5%以上。
2001年至2011年间,全球矿产金总量接近26000吨。除了全球官方增加的1500吨,以及2000吨左右的工业需求之外,其余两万多吨新增的矿产金都变成了民间黄金储备。中国人民银行相关人员表示,中国民间黄金储备已超过3000吨。这其实是自1985首饰金开卖以来,接近三十年的民间消费量。但相比印度两万多吨的民间黄金储备,中国市场的3000吨还不值一提。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其刚刚公布的《促进黄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中这样描述黄金市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及目前的欧债危机,使世界各国重新认识到黄金具有任何信用货币也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在不断蔓延,全球经济复苏受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世界各国从国家经济战略角度争相增加黄金储备,以保障本国金融安全。但国内资源禀赋较差,黄金增产难度大。受国内黄金资源储量限制,以及我国黄金资源普遍存在的资源分散、品位低、处理难、成本高、深部资源及周边资源勘探程度低、企业规模小、产出成本高等问题的制约,国内产量大幅增长难度大。”
最后我想说,未来五年,全球要面对美国高达17万亿的国债,以及因消减赤字而带来的债务、通胀风险。欧元区依然深陷债务泥潭,主权债务削减缓慢,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债务问题。欧美在债务市场的不可逆转及长期性将影响到全球资金的总分配。更多的主权基金、对冲基金、保险基金、共同基金,以及财富增速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消费市场,将或多或少的增加对黄金资产的配置。
未来五年,与股票、债券等的不确定性和供给量随时都有可能无限增大等风险相比,黄金的供给“优势”依然明显;与房产、其他矿产资源等抛售形成的单一市场相比,黄金的需求面更广,超越国家、地域、民族,且不统一,很难形成一致性的抛售预期,需求基础也强于其他市场。
基于以上拙见,我坚定的认为,未来五年间,黄金价格将轻松跑赢股指和房地产市场。
财经专栏作家 肖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