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尚中国网

希克:面对捐赠质疑仰天大笑踏歌行

编辑 木桥 内容来源: 京华时报 2012-08-03 12:13:29
文章导读
当乌利希克捐赠1463件中国当代艺术品给香港视觉艺术博物馆M+永久收藏的消息发布后,关于捐赠的争议此起彼伏。7月23日,在北京接受记者专访时,希克表示,没有计划出售自己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

国际上很多大藏家到了一定年龄后,都希望有专业人士来保存并能够展示藏品,希克也不例外。

  7月23日,在北京凯宾斯基酒店大堂吧,我见到了希克。原本定于10点的会面,我晚了3分钟。到的时候,希克穿着粉色衬衣悠闲地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对于我的抱歉,他反而不好意思起来。

  这位现年66岁的欧洲男子眼底总是红红的,这是因为他严重缺少睡眠。他经常说,中国当代艺术品越来越贵了,要多赚钱买才行。

  很多人对希克为中国保存当代艺术品表示不理解,怎么会有人用自己的钱去帮别人保存文化?但希克现在正在这么做。至于未来,我们可以静静地观察。

  “半买半赠”源于国际模式

  6月12日,香港西九管理局发布消息称,瑞士著名收藏家乌利·希克将1643件中国当代艺术品捐赠给即将在2017年落成的香港视觉艺术博物馆M+。据了解,此次捐献的藏品包括丁乙、方力钧、耿建翌、徐冰、杨少斌、曾梵志、张晓刚等的作品,以及众多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场馆落成后,该批藏品将于馆内的专属艺廊展出。

  为什么此批捐赠品估价为13亿港元,希克介绍,这是国际拍卖行苏富比为捐赠品做的估价。按照国际模式,M+为了表示接受这批藏品的诚意,最终根据“部分捐赠、部分收购”的协议,M+同时向希克购入47件藏品,共值2200万瑞士法郎(约港币1.77亿元)。

  将中国当代艺术还给中国,是希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初衷。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处于有货无市的状态,希克来到中国工作后,开始系统学习并收藏。这次将大部分中国当代艺术捐赠给M+,也是出于让中国当代艺术回到中国的心愿。

  希克以能够展示中国当代艺术30年为线索,选择性地捐赠给M+,而一些有关个人记忆和情感的作品他都保留了下来。在M+落成后,第一个三年将有5000平米作为收藏展来展示,之后加入到其他展览中一起展示。不过,希克对M+也有自己的要求,首先展示必须要有策略,其次M+必须要和内地有密切的合作。

  捐赠时并未考虑海关关税

  将藏品捐赠给内地,希克不是没有考虑过。“之前与北京和上海等很多地方都联系过,内地的反应速度非常慢,我始终也不知道他们会怎样保存和展出我的收藏,两年前和香港沟通后,我最终决定把收藏留在香港。”

  M+的专业性以及平台是让希克下决定的关键,同时,可以参与美术馆的建设也是希克最看重的。“M+希望我共同参与美术馆的建设,因此我给了很多建议和分析,现在一切都是刚刚开始。”

  在这场捐赠的洽谈中,香港给了希克很大的保障,专业化的团队也让希克很放心。希克表示,M+需要的不仅仅是藏品,M+建设过程也需要藏家的丰富经验做支撑。在这里,希克不仅可以详细了解到M+的展览计划和展出安排,同时可以参与到整个场馆建设。现在M+正在评选建筑图,希克也是这个委员会里的一员,这让他很有成就感。

  对于之前因为香港免关税希克才将藏品捐赠给M+的分析,希克首次回应,海关关税完全不在他的考虑之中,他根本没有想过是否要缴关税的问题,而且,如果是捐赠的话,是不应该收税的。


 不回应争议只强调不卖当代

  在捐赠的消息出来后,内地市场引起广泛争论,希克在清仓中国当代艺术?希克是否是一个“庞氏骗局”?其中,更有评论指出,希克的捐赠是为了操纵市场,炒高出货,背后一定有神秘基金的支持。

  远在瑞士的希克也看到了这些评论,对此,希克看得很淡:“这些评论很正常,完全假设性的推断在国外很少,猜想性的结论很可笑。”对于分析里所说的神秘基金,希克不禁有些唏嘘,他还开玩笑地说,要是真有基金支持就不用这么辛苦赚钱了。对于这些质疑,希克多次强调,没有计划出售他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

  “我从一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就是希望能够拿回中国,和钱没有关系。如果我卖这批捐赠,一定会比13亿港元的价格更高。但我从来没有拿艺术品做投资的想法。”

  与尤伦斯的收藏方式不同

  对于将自己和尤伦斯比较的评论,希克觉得没必要回应。希克分析自己与尤伦斯的不同,他认为收藏方式不同是最根本的差异。尤伦斯有投资顾问推荐艺术品,而希克是完全自己去研究之后买入,见到艺术家本人之后再买艺术品是先决条件,不是只看作品,还要听艺术家的想法,了解艺术家本人。在这次只有4天时间的北京之行里,希克也与很多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会面,并探讨创作。至今,希克已经见过中国大约150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这个数字应该是很多国内的美术馆馆长、策展人都无法企及的。

  “我希望收藏形成一个链条、一个网络、一个体系,因此不是代表性的作品我也会收藏,这样可以将中国当代艺术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让不同的作品互相诠释、互相挑战。”

  为了将收藏做系统性梳理,希克借鉴英国泰特美术馆、美国当代艺术博物馆等美术馆以及艺术机构的收藏体系,建立自己的收藏方法。对他来说,收藏是一种能力,一种技能,不是将主要作品放在一起就是收藏。但是,对于中国的收藏机构,希克觉得有些看不懂。“我不清楚中国现在这些机构对于收藏的概念掌握多少,我目前不知道他们是否有收藏策略。”

  当代艺术沿革中出现迷茫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工作的希克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如此大的文化体却没有人收藏当代艺术品。因此,他从收藏西方艺术,转为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希克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但没有任何一个中国机构对这段艺术有记录,所以他决定来做文献工作。

  收藏至今,希克感觉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变化。首先,艺术系统的变化是最显著的,从早期艺术家自己买卖,到现在有画廊、拍卖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未来也将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代理形式。

  其次,作品的尺寸变得越来越大。以前艺术家工作室普遍面积较小,加上原材料比较贵,作品尺寸不容易做大,而现在大尺寸的作品很常见。希克进一步分析,这或许也与现在艺术家普遍有财力去使用大工作室,以及更多的原材料有关。

  最后,作品题材逐渐回归传统。希克发现,从早期的一味模仿西方,中国当代艺术现在已经回归到传统的表达,并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

  对于全球化融合,希克保持中立的态度。他觉得现在庞杂的信息会使一些艺术家变得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创作什么。对于这种变化,希克认为这是一个过程,而他也乐于去感受和观察这种变化。

标签:拍卖    收藏    艺术市场    乌力希克    收藏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