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
徐小平,新东方创始人之一,现在他的新事业是“天使投资”——哪怕你仅仅拥有一个靠谱的创业想法,他都可能为你投资。昔日的徐老师并没有把这只当作一门生意,他认为这样可以“引领这个时代”,他还有个谦虚版的说法,“没有被时代抛弃”。因为他的生意,和希望相连接。
从新东方开始就是如此。与其说这个学校帮助学生出国,不如说,帮助年轻人寻找希望——曾经,在漫长岁月里,对于学子而言,出国留学就是巨大的希望,是改变命运的机会。那时候,徐小平的标签是:著名留学、签证、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咨询专家。当一门生意和时代赋予的希望紧紧相扣时,当一门生意满足的不是物质的需要,而是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这门生意很难不火爆,而且很让人享受。
徐小平享受的还不止于此,他更在意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格独立。深受西方教育熏陶的徐小平当然知道,商业是改变社会和个体命运最重要力量。民主自由固然是西方国家繁荣昌盛的精神地基,但商业发展才是其文明大厦。一个公司的成长,隐藏着一个国家强大的秘密。徐小平同样看到,自由职业选择和独立创业之路,是中国青年人控制自己命运之路和获得自由之路,也是改变社会的重要力量。如果一代年轻人感觉到有希望,人人创业,那这个社会就有无限的活力和未来。这也是天使投资对于中国的意义。
这也是徐小平从青年导师转身成为青年“天使”的逻辑。
老男孩徐小平
拍照的时候,不用摄影师建议,他开始自己变换Pose。他把外套顶在头上,双手交叉在脸前,眼睛睁得很大,嘴巴张成了O型,好像听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过一会,他把右腿伸到台子上,双臂交叉抱在胸前,像正在做运动一样虎虎生威。换衣服,打领带,变换表情。他自己安排,忙得不亦乐乎。恍惚间,好像在摄影棚里遇到了敬业的男模。
和徐小平聊天决不会乏味,他说起话来,语气抑扬顿挫,自己的话常被自己的笑声打断。那些接受他投资的人更轻松,“他不添乱,简直是个甩手掌柜。”世纪佳缘的创始人龚海燕说。
1956年,徐小平出生在江苏扬州地区。那是古代诗歌中烟花三月去的地方。他的年龄,在传统的价值体系中,已经是知天命之年。一切都应该看得透彻。他戴着金丝框眼镜,尽管有一张圆脸,乍一看,和一般的成功的中年人没什么两样。
但只要他开始说话,滔滔不绝,而且是充满激情的滔滔不绝。和他开过会的人说,徐小平每次开会都站起来,手势变化得眼花缭乱。龚海燕,他投资的世纪佳缘网站创始人也说,他拥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激情”。左牵黄,右擎苍,锦毛貂裘千骑卷平冈,少年的激情四溢,很好理解。因为没有经过社会的历练。可是徐小平为什么能在几经波折后还能保持这样的激情呢?
他的人生远谈不上一帆风顺,大学毕业后去了北大任教,而后出国。一个音乐学院高材生,并没有在国外找到未来。回国创业失败,再次出国。又回来,到接近四十岁上,才给人生翻开了另一个篇章。他谈到他母亲。
“小时在家里,我唱歌表演都得到母亲的鼓励。我母亲是善于夸张表现的人,讲话能讲半天,一件小事能说得很兴奋。我受母亲影响很深。我中学时,有人说我好表现自己,有人把这当做骂人的话,但我觉得这不是缺点,这是个性。我就是外向的人。”他做了个夸张的表情,“据说,我是双子座呢,可能跟这个有关。”
他母亲今年八十岁了。从男孩时代起,他一直期待做点事情让母亲开心。他们夫妻在加拿大,妻子生了孩子,他拿到硕士学历,找不到工作。“使我完成了从男孩到男人的过程。” 这个时期,也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时期。但即使这样,他依然渴望做点让母亲高兴的事。他为母亲的要求拼命努力。
他老想着如何这样迅速地成功,但是,这种“让母亲高兴”的奋斗,使他沮丧。渐渐地,他自己开始憎恶这种思维。他想了很久,和妻子也认真谈过。“母亲看到的目标,与我自己的显然不一样,没有超越。”他开始改变这种思维,他对自己说,要为自己活着,而不是母亲。他挣扎着,花了三四年的时间撕破这个东西,挣脱了传统价值体系中“母爱”与“孝子”的精神桎梏,开始把个人独立价值和人生终极目标放在思考的第一位。“那一瞬间,我获得了自由。”
从此,他不在意任何人的目光。不论三十而立,还是四十不惑,人生很长,他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有自己的目标。后来,他说,在新东方,遇到一个来咨询他的女学生,跟他很像。女生说,她的目标是让爸爸妈妈开心。他问,你自己不开心,你爸爸妈妈会开心吗?他鼓励她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今天这个女生已经非常成功。”
青年们很喜欢他。郭去疾去找他时,他正在长沙演讲。电话中徐小平说:“别说你要做什么,你做什么我都投。”人尚在外地,他就让助手给他送钱去。龚海燕第一次见他,是2007年在一个咖啡厅。在座的还有新东方的另一个元老,钱永强。他们聊了一个小时,谈龚海燕的经历,谈徐小平的经历。龚海燕说,一旦徐小平开始说话,你就只有乖乖听的份。但跟他聊天绝对是一种享受。他总能找准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你引发强烈的共鸣。几天后,他的钱就打到世纪佳缘的账上。
陈欧第一次见到他,是2007年在北京翠宫饭店。三四个斯坦福的学生跟他吃饭。陈欧是学长介绍来的,没上过新东方,但是早就听说过他的大名,起初还有些紧张。见了面,他拍拍陈欧肩膀说,小伙子真帅。我正在投资电影,不如你来做男主角吧。陈欧的心一下子放松下来。陈欧那时刚考上了斯坦福的MBA,手头也在做着一个网站。他建议陈欧一门心思创业。
但是,陈欧耸了耸肩膀说,家人觉得读书最珍贵,以后创业也来得及。于是陈欧去了美国。两年间没跟他联系。2009年,陈欧念完书回来,带着一个团队,有一个当时自己也不是特别清楚的PPT,给他打了一个电话。
在中国大饭店,15分钟的时间。茶喝完了,他们的投资意向也达成了。陈欧要20万美元。他说15万美元吧。陈欧假装计算了下,不同意。他顿了顿,说,那就折中下18万美元。陈欧说,他在第一个网站股份退出后,其实已经有了一笔不小的钱。跟徐老师讨价还价,还不是缺那几万美元,主要是不想股份估值太低。
令陈欧出乎意料的,谈完后,他主动给这个团队提供了一套房子,当创业的住所兼办公室。徐这么回忆,我告诉陈欧我有一处空房子他们可以住进去,“他高兴死了。”而他,喜欢让年轻人高兴。
事情没有想象中顺利。2007年圣诞节,刚成立不久的兰亭集势遇到了现金流危机。由于订单太多,资金周转不灵了。郭去疾半夜给徐小平打电话,借钱。徐让他们第二天一早来他家取。龚海燕的世纪佳缘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婚恋网站,曾为商业模式而苦恼。龚海燕记得他说过一句宽慰她的话,作为一个严肃的婚恋网站,即使不赚钱也没什么,这件事情的社会意义足够大。
他们都非常喜欢他这样的天使,“放羊型投资人,最好的拉拉队长”,郭去疾这样说他。龚海燕则描述他“不添乱,甩手掌柜”。有时候,龚海燕还经不住好朋友的拜托,一起上门来“参观”徐老师,他也从不拒绝。陈欧和他的团队,在徐的房子里住到第三个月时,原来的商业模式被验证失败。2010年元旦之前,公司破产了。陈欧不敢给徐打电话。他们开始尝试在网上卖化妆品,团美网(后改名聚美优品网)就这样诞生。直到聚美优品运营一个月,销售额达到10万元人民币时,陈欧才拿起了电话。他忐忑不安,融资时的商业模式失败了,而且几个大男人在网上做起了女性化妆品的生意,徐老师会怎么看他呢?
电话打过去,徐小平在电话里大叫,“太棒了,转型得好!”徐再一次令他出乎意料了。聚美优品发展很快,三个月搬一次家,2010年8月,沈南鹏的红杉基金进入聚美优品网,成为陈欧的vc投资人。但徐小平仍然保持着这个风格,不主动参与创业公司的管理和谋划。
“管理是个dirty job(棘手的工作)。”他一字一句地说。这是他斯坦福回来的朋友告诉他的,他深以为然。他不擅长管理。那需要太多的手段与盘算。这是他的短板。“我在宏观上有优势,看得很准。但是具体操作上,我天生就不会搞平衡。”
在新东方时,俞敏洪告诉他,企业内部管理,一定要平衡。“但我就是做不好平衡。”他家里请了两个司机。一个为他开车,一个为他家人开车。等他孩子出国念书后,为家人开车的司机活儿就少了很多。他苦恼怎么样才能让这两个司机平衡。他的司机还为他的家庭其他雇员代发工资。他前一段给保姆涨工资,就随口说了一个数字。说完,发现司机不说话了。“我就知道我错了,赶紧又把整个数字往下调了调。”司机这才点点头,说,对啊,这样才合理嘛。
其实,在更早的时候,他就发现管理对他而言是个问题。他在北大团委任文艺部长时,时常策划一些文艺活动。自己搬道具,亲力亲为,不会组织别人。有一次跟一个女老师因为工作问题大吵了一架,他是编剧,那个女老师是导演。一个女学生走过来跟他说,徐老师,你当着学生的面和女老师吵架很丢人呢。他从此不再当面跟这个女导演争论,有什么问题,都是等只有两个人的时候再沟通。那个批评他的女生,也由此和他结下了终身友谊。
“谁都想把事情做好。有了好事情,谁都会主动告诉你。在创业领域,no news一定是bad news,没有新闻一定是坏新闻。作为天使,一定要有不闻不问的心态,才能活下去。”徐小平如是说。
他熟悉音乐史。“我要给你们卖弄一下,”他说,“在巴赫海顿时期,他们一生都是好人,但得依附于一个领主一个教堂。到了瓦格纳还是要投靠一个人。到了贝多芬时期,已经可以相对独立创业了,他可以给美国人写曲子,也可以给英国人写曲子,算是自由职业者。在19世纪初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的力量越来越凸显,人格越来越独立。总而言之,200年前左右,人类开始苏醒。”
“只有经济独立自由,人格才能独立自由。”他看到这个历史趋势,并想引导年轻人更加独立自由。“我现在已经成功了。”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更有这个责任。他帮助他们。他们也成就他。就像每一个渔夫都想网到一条大鱼,他也想。
最早一批来找他的人,他几乎全部都投了资。“绝对愚蠢,我现在不会这么做了。”但是他信奉萧伯纳的一句话,最好为你做过这件事后悔,而不要为错过这件事后悔。问题是,你怎么知道错过的是大鱼还是小虾米呢?几年前,凡客的陈年曾经因为找200万美元而苦恼。徐小平为自己当年不知道这个消息,遗憾得咬牙切齿。
“我看到更多的成功者,我也会说,妈的,我怎么没在里面插一杠子……我总想搭上时代的列车。”他把弯曲的双臂伸直,眨了眨眼睛。
他打交道的青年们,来自哈佛、斯坦福、清华等名校。他说,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精神上和他们有天然的相通之处。他曾经有名校情结。大儿子也上了名校,但一度身体超重,心情低沉。他小儿子问他,你每天哈佛耶鲁地说,即使上了哈佛,如果不幸福,那上哈佛还有什么意义?他一愣。
他大儿子今年减少了20公斤体重,“我跟他说上不上耶鲁无所谓,但是不是拥有一个健康自信的心灵,则是幸福的关键。”不论是在新东方帮青年规划职业和人生方向,还是帮助他们创业,他觉得获得成功不是唯一的结果。有些人成功而不幸福,让他感到绝望。他在着手写一本婚恋关系的书。“有些各方面都极其优秀的女子值得拥有幸福,但痛苦得想死。我为她们的遭遇彻夜不眠。我要为她们张目,为她们鼓与呼。”
为了写这本书,2010年上半年他没给自己安排什么活。两次飞到海南和加拿大写。书稿写成后,他寄给关系很好的编辑和蒋方舟。“编辑给了很多修改意见。蒋方舟的回馈是沉默。沉默是最大的蔑视。”他音调升高了几度,“你可以写下来,没关系。我还要写这本书,写下去。”
他像一个青年人一样充满了热情,也随时面对着危险。英国作家毛姆说,人不论男男女女,都不仅仅是他们自身;他们也是自己出生的乡土,学步的农场或者城市公寓,儿时玩的游戏,私下听来的山海经,吃的饭食,上的学校,关心的运动,吟哦的诗章和信仰的上帝。这一切东西把他们造成现在这样。
他的危险就是迅速变化的时代和环境,五十多岁的人要穿越这一切障碍,和下一代人,和青年和孩子保持同步,这不简单。“所以你问我有什么弱点?”他抬头看着天花板,想了又想。“管理。嗯,我的弱点……我不断地反省自己,有深刻的危机意识,生怕跟不上这个时代。这又好像说成优点了。”
但是生活中的小话剧就这么上演着。有天他回家,看到上高中的小儿子左耳朵上有一醒目的耳钉,他拿手比了比,简直有一寸长。“快要崩溃了”。他强忍着不说,但没法吃下饭,让小儿子坐到他左边去,这样就看不到他左耳朵了。儿子很不理解他的反应,对他说,老师说他的耳钉很酷呢。饭桌上,他和小儿子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说,你长大后要孝顺我们,我们为你付出了很多。
小儿子仰起头,问,什么是“孝”?他说,就是要定期给我们寄钱,定期打电话,回来看我们。“哇,听上去像法西斯主义啊。”小儿子说。说到这里,他眼神有点复杂,但转而,脸上开始释放欣赏的微笑。就像当年他挣脱母爱的枷锁,一个新的轮回在他的赞赏中到来。
从青年导师到创业天使
离开新东方,他与年轻人也开始渐行渐远:下一波的时代浪潮在哪里?徐小平反复问自己这个问题。徐小平的最新身份是天使投资人。在北京最繁华CBD的办公室见到他时,谈起刚刚上市的当当、优酷,他出口就是一堆数据,似乎是华尔街专业投资人。这个当年新东方出国咨询教父,正在数百封邮件中挑选下一个“心动”的项目。过去不到五年里,他动用一千多万美元、一口气投资创办了三十多家公司,他可能是中国天使投资人掏自己腰包最多、创建公司数目最多的一个。
2011年1月,他会在自己的微博上宣布,邀请一百名美国名校学生领袖和创业者回国参加他主办的创业论坛,同时,推出自己的天使基金:“真格天使基金(Zhenfund)。”“天使投资是什么?”他双臂伸开做翅膀状上下扑腾:“天使投资者就是创业者的天使,在创业者只有一个想法和无限雄心却急需资金把这个想法做出来、证明其可行的时候,给予他们资金上的支持。”他对《中国周刊》记者说。
一个青年导师转变为天使投资人,或者,还是一个凭兴趣所致的投资人,这里面有什么逻辑?
第一笔投资
投资故事从2006年5月开始。当年,徐小平在新东方内部转让了一点股份。第二天去杭州演讲,一位杭州民办学校的小伙子来找他,跟他谈创业的想法。
小伙子要做电子杂志,梦想“给每个中国人做一本”。“他说得天花乱坠。我本身就是天花乱坠的集大成者,所以我是一般不会被别人的演说打动。”徐小平开始很冷静,但是听着听着,就被商业计划之外的东西感动了。眼前的浙江青年,出生在农村,没有家庭背景,没有名牌教育,却有着强烈的奋斗意志和创业的冲动。“从他身上,我闻到一股浙商的气息,有那种坚韧、执著和疯狂劲儿。他曾经为了一个项目,自报家门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团中央去谈合作。我被他的这种精神感动了。”
徐小平问他,电子杂志怎么赚钱呢?对方回答,还不知道。两个多小时,徐小平反过来滔滔不绝给对方出主意,告诉他应该怎么赚钱。于是,他平生第一笔100万元的天使投资项目就这样敲定了。故事的开头都很相似。当年,哈佛大学的学生扎克伯格在天使资金资助下成就了Facebook。2010年,他成为美国《时代》杂志的年度封面人物。
而徐小平天使的第一个开山作品现况如何?他顿了顿,有点遮遮掩掩地:“还真不知道呢……”随即承认,“Facebook没做成,faceboot倒是有一点。”Boot是靴子和被踢的意思,徐小平为自己创造的新词得意而哈哈大笑。“天使投资主要是投人。人包括人品和专业能力。这个兄弟,没有在互联网工作的经验,更不懂技术。所以,从专业能力的角度,这个项目是不该投的。”
不过,他并不后悔。“投他,是出于对他奋斗精神的赏识。尽管项目没有起来,但我还是为支持过他而感到骄傲。假如这个家伙有新的创业计划,我可能还会投他。”不成功的故事还有一个。徐小平在自曝这个案例之前反复强调,这不是投资,只是资助,不能算在他的投资项目里面,否则“拉低我的成功率”。
那是一位女士,谈起自己的计划时,讲得激情四溢。非常容易冲动的徐小平却不为所动,认定她的项目决不可能成功。但这位女士愈挫愈勇,反复约见徐小平。“ 生来最不会拒绝别人”的他,出于对这位女性创业者的尊重和保护,就带了一位专业投资者,希望这位朋友出面,“从专业角度否定她的计划,让她不要做梦”。
但结果很让徐小平意外。这位女士的执著居然打动了专业投资人。投资人在对项目摇头的同时,对她表示了敬意。这位创业者也许什么都没有,但她确实有一个非做不可的梦。就是这个梦,让徐小平五味杂陈。他回去想了想,打电话给这位女士,决定给她20万元,但,“这是赠款,不是投资。我给你钱的条件,是你不能说我是你的投资人。”
天使投资人的声望在于项目的成功率。明知这个项目一点机会都没有,徐小平给钱的心态,“只是一种慈善和赞助”。“我丢得起这20万元,但是丢不起这个人。搞投资的朋友如果知道我连这样的项目都‘投’,大家会笑话我的,从此就没人相信我的判断力。”徐小平对《中国周刊》记者解释。
黑暗1994
那位女士为创业寻找资金的艰难,唤醒了徐小平自己忧伤的往事。徐小平曾经一模一样的,迫切地需要有人给他20万元。那是1994年。38岁的徐小平拎着箱子出现在北京的机场,他从加拿大回来了,正急切地希望践行一个梦想。拿着北大一位朋友10万元的“投资”,他在北师大招待所里租了个房子,开始谱写自己的创业狂想曲。他本科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留学读的是加拿大音乐学硕士,留学岁月里,他写了好多留学生活的歌曲,现在回国,想做自己的唱片公司,当“大陆的罗大佑”。
徐小平找到歌星高枫,合作录制了《洋插队情歌》。唱片封面上,戴着博士帽、披着博士服的徐小平端着盘子,以此反映当时海外留学生的生活状态。徐小平觉得自己能红,唱片开始销售之前,他甚至“开始想象打击盗版的措施”。只是没想到,“街上不仅没有盗版,也没有正版”。他的唱片如同一滴水掉进大海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徐小平的首次创业就这样失败了。
最低潮时,他希望能找到20万元重新开始。当时,徐小平的父母已经退休了,和妹妹妹夫住在一起,看着儿子事业失败,爱莫能助。他的小儿子寄养在江苏老家,妻子带着大儿子在美国。中年男人,上有老,下有小,人生陷入最艰难境况,但他怎么也找不到重新崛起所需要的20万元。
后来,有个朋友给徐小平三万元,他“感激得要死”,但这笔钱实在做不了任何事情。于是,他灰溜溜地回到了加拿大。“现在你明白我为什么给那个女士20万元了吧?本质上,我是穿越时光隧道,把这笔钱给了当时陷入困境的我自己。我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走投无路的影子。给完钱,我了却了一个心愿,感到无比幸福。帮助那些有才华却没有财力的年轻人,是我做天使投资最重要的动力。”徐小平说。
不出徐小平所料,那位女士的项目“按计划失败了”。但让徐小平有点烦恼的是,“她对全世界说,是徐小平给我投资的。”作为一位青年良师,这个帮助年轻人追梦的故事也许有助于他的形象;但对一个投资者而言,瞎给钱可不是什么好名声。徐小平并非散财童子,他早就懂得投资首先是个生意。从新东方开始,他就走上了商业咨询和商业培训的道路。
徐老师的选择
1996年,再次回国创业时,徐小平拥有了比第一次回国更加坚定的创业意志和“靠谱”的创业计划。决定回国,他和老家亲人通话,妹妹直接在电话中劝阻他,质疑他,老婆孩子都在加拿大,你回来干什么?上次的失败还不够惨吗,还要再来一次?他与北大一位老朋友通话,老朋友在电话中沉默了半晌,满腹狐疑地问,徐老师,你怎么又回来了?
但这一次,徐小平有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天使”——俞敏洪。老俞是江苏江阴人,与徐小平的泰兴老家隔江相望,和徐小平在1980年代是北京大学同事,曾经在激情岁月里,一起纵论天下,畅想未来。要谈徐小平,不能不谈俞敏洪。徐小平自己毫不犹豫地说,“小平的一半是老俞。”徐小平把朋友俞敏洪当成自己的偶像和对手,做梦都想帮助他,但做梦也更想超越他。
俞敏洪去加拿大见到徐小平的情景,在卢跃刚的《东方马车:从北大到新东方传奇》中有详细的描述。为了找一个免费的停车位,徐小平在家门口兜了好几圈,而在国内已经创业成功的俞敏洪在北美“花钱如流水”。1993年,从北大辞职后,俞敏洪创办了北京市新东方学校,从街头贴广告干起,把一个英语培训学校办得风生水起。
在温哥华,俞敏洪跟他谈自己创业的传奇故事,说了一个数字,不善计数的徐小平迅速得出结论,新东方英语老师收入简直比美国名牌大学教授还高。徐小平回来了。1996年,中央电视台刚刚开播的《新闻调查》栏目,做过一个专题节目“回国潮”,他成了节目主要嘉宾之一。
那一年,搜狐的张朝阳等一批海外成长的青年在天使资金的支持下,纷纷回国创业。回到国内,老俞让他住在自己家里,给他投资了“4000元人民币”,买了两张办公桌,新东方的留学咨询公司就这样做起来了。此时此刻,回国潮还只是春水微澜,而出国热早就汹涌澎湃。一代中国最优秀的青年人正在出国路上竭尽全力,拼命摸索。他们急需徐小平这样的过来者。
徐小平的时代到来了。在新东方,他把自己人生奋斗的甘甜苦辣尽情倾注在自己的咨询实践中。他把自己对奋斗的理解,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洞悉和对青年的热爱,汇成一股强烈激情,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新东方的年轻人。他成为新东方留学出国咨询事业的创始人。走到哪里,都有学生认出他来,亲切地称呼他为“徐老师”。
用俞敏洪的话说:“小平在新东方找到了最适合他的事业。”然而,随着事业的急速发展,在如何发展的问题上,新东方创始人之间产生了严重冲突。2001年10月份,徐小平被迫离开新东方董事会。“这段往事虽然不愉快,但事实上它在更高层次上造就了我。乔布斯也曾经被赶出过苹果董事会。”徐小平说。
“不能在新东方浇水,我就去全社会下雨。”他开始酝酿写书,但是写不出来,站在加拿大家的窗口,看着美丽的夜景,感受着圣诞的浓烈气氛,他的心情郁闷之极。春节,他回到中国的老家,在家里随便翻看妹妹买的《知音》,苦闷的他,从一篇文章中得到了安慰——男人40岁之前都要经历一次挫折。
新东方曾经是徐小平摆渡自己的诺亚方舟,在这里他完全实现了马斯洛的多层次需求,从金字塔的底部登到了顶层。然而,在事业高歌猛进的时候,他也失去时间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思考和写作。离开董事会,突然之间没有了管理责任,他拥有了人生难得的一次工作真空。两三个月的刻意休息之后,不知怎的,突然之间,他的灵感爆发了。伏案疾书了十几天,“用我的生命在写”,每天写上万字。《图穷对话录》就此诞生了。
《图穷对话录》是徐小平在新东方咨询实践的精华。其最大贡献,是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对留学无意识”问题,为出国狂潮泼了一瓢冷水,为痴迷于出国的青年人,提供了更多的前途思路和人生路线图。评论者说:“此书改变了中国留学运动的方向。”这本书也是徐本人的痛苦纪录片,但是在徐小平那里,痛苦的表现形式是幽默,这是他的天赋,他的朋友来家里看书稿,不停地爆笑,让他很得意。
2002年教师节,新东方全体高管开会,庆祝《图穷对话录》的出版。徐小平笑言,这是给他恢复名誉之举。年底,他又被董事会请回去担任董事,直到2006年公司上市后,他才开始逐渐淡出新东方。
“要么找徐小平”
新东方上市了,持股百分之十的徐小平是亿万富翁了。他承认,新东方上市给他带来很多快乐。但这快乐好像并不持久。上市没有几个月,他就给卢跃刚打电话,卢在他眼中,是全世界最了解新东方的人。
“你说我应该干点什么?”
“这事儿很简单:做你不得不做的事情,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
放下电话,徐小平想,这事儿不简单:他没有不得不做的事情,而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就是上市后新东方如何发展的事情,他又不能做。新东方对他而言,是职业生涯的珠穆朗玛——直面中国最优秀的青年,碰触时代最鲜活的脉动,影响一代中国杰出青年的选择和未来。从新东方退出,徐小平苦苦思索着,“怎样才能再次引领这个时代”。
从加盟新东方开始,徐小平经历了出国热、回国潮、提出彩虹计划、倡导中国机会、反对盲目留学、推出就业中心论、鼓吹人生设计理念……“和青年人在一起,我能深切感知时代潮流和青年问题,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至少是中国青年奋斗的方向。”离开新东方,他与年轻人也开始渐行渐远:下一波的时代浪潮在哪里?徐小平反复问自己这个问题。
1983年,徐小平大学毕业时,改革开放还在早期,青年人的选择极其狭窄:要么去学术机构,要么去政府部门。而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给了年轻人更多自由。像俞敏洪这样农民的儿子,可以离开北大创办新东方。“中国的发展,为青年人提供了无限发展的机会与可能,解放了青年人的创造活力。”
在西方社会长期的学习生活让徐小平清晰地看到,商业是改变社会和个体命运最重要的力量。西方国家之所以繁荣富强,民主自由固然是其精神地基,但商业发展才是其文明大厦。一个公司的成长,隐藏着一个国家强大的秘密。自由职业选择和独立创业之路,是青年人控制自己命运之路和获得自由之路。“创业就是时代的最强音。创业意味着创造就业,创造财富,创造成功,创造幸福。”徐小平说。
“创业还意味着创业者的人格独立和思想独立,个人能量的解放,标志着个人意志的自由,人成为自身命运的终极主人。如果更多人能够拥有创业的勇气、能力与冲动,那这个社会一定有无限活力。”谜底是徐小平自己揭开的,一旦悟出了这个道理,他就变得兴奋开心起来。“现在的青年人有三条路:要么去公私经济实体、要么去学术政府机构、要么就独立创业,来找徐小平。”他哈哈大笑。
“过去做咨询,是典型的‘口惠而实不至’,说说而已,说完拉倒;现在做天使,我不仅给他们口头咨询,还投给他们真金白银。我的财富来自青年人,如今投向青年人,支持青年创业,也是百川归海,实至名归。”徐说《图穷对话录》书名寓意是“图穷何必见匕首,路难可以找小平。”现在,徐小平也许诺去年一个说法:“图穷依然见小平,创业更找天使人。”
到2010年,徐小平作为天使投资人已经投资了30多个项目。这些项目,有些已经启动上市程序,有些正在选择投行准备上市,有些完成了第二轮融资、第三轮融资。徐小平的天使投资撬动的公司项目,总估值已经超过十亿美元。
相信陌生人
天使投资与风险投资(VC)不同。天使投的是一个想法,是风险最高时的投入,而VC投的则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公司,风险已经大大降低。Google、Facebooke、百度、搜狐都是从天使投资人的几十万美元开始,创造了成功奇迹。但是更多的天使投资项目却没有这么幸运,死在了沙滩上。
巨大的风险是每个天使投资人必须忍受的痛苦。从2006年开始,每年春节,徐小平都会在独自一人的时候,赌咒发誓,再也不投资任何项目了。一般投资人,用的是从资本市场募集来的第三者的钱进行投资,这些钱,并不带有个人情感。
徐小平的钱,却是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的:“新东方上市不久我就开始积极投资,财富的感觉还没有熟悉呢,许多钱就出去了。好像孩子刚生下来,自己还没抱一抱,就被人领养走了。”他说,“钱一旦给出去,决定权就在创业者手中,自己的孩子,被别人蹂躏,想起来就心痛。”
可是每年春节一过,回到北京,一见到让他激动的项目和创业者,他就忘了自己的誓言,再次被“参与”的兴奋所淹没,一笔一笔地投出。最近一笔投资,发生在2010年10月。
那是在纽约,通过朋友的安排,徐小平在曼哈顿东方文华酒店见到了来自杜克大学的王睿。王睿是杜克大学生物工程博士,想回国创办一家抗癌药公司。他试图给徐小平讲解他的项目,讲了不到半个小时,徐小平打断他,让他不要说了,他告诉惊愕中的王睿,他已经决定投资。徐小平向《中国周刊》记者这样解释他的决定:他听不懂王睿的项目,但看上了王睿的创业团队。团队中,一位是芝加哥大学的生物工程博士;一位是康奈尔大学的生物工程博士;一位做商务的,也是宾州大学的生物工程学硕士。
“我当时就告诉王睿,像你们这样的团队,加上你们显示的创业决心,我就是白送你们一二十万美元都是愿意的,不要说还有一个机会和你们一起成长,共同去做创建中国辉瑞的美梦。”
2010年12月,徐小平参加一个论坛,被问到投资给什么人时,徐小平以一贯的幽默对之:看对方是不是新东方学员,是,我就投,不是,我就不投,但后来,我发现来的人都说自己曾经上过新东方……台下一片哄笑。这当然是个玩笑,他投资的兰亭集势、聚美优品的创始人,都没上过新东方。
对徐小平而言,投资并不复杂,“就是跟人家聊嘛,看是不是头脑发热,如果热到晕,我就投,如果不热不晕,我就不投——我后来还找到了这种投资方式的理论基础:能让我头脑发热的人,意味着是能在精神思想层面感动我的人,这样的人肯定值得我投资。这是我的投资哲学。”
回过头看,凡是让他当时激动、当场拍板的项目,多数成了。凡是他觉得要回来想一想的项目,多数不成。“我投资是有直觉的,我有相信陌生人的能力。”随着投资项目的逐渐成功,徐小平的投资心态也逐渐改变。他说他“已经从一个业余爱好者,变成一个职业投资人”。2010年秋,他决定成立自己的天使基金。
徐小平喜欢一个英文单词,并推崇这个词蕴含的价值观:“Integrity”。他认为中文没有一个词能够对译这个概念,所以,他就创造了一个新的翻译:“真格”。真格是什么?真格是兑现承诺的行为规范,是以“信任”为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完整性。“我倡导Integrity,这是中国社会和中国教育最应该倡导的核心价值。所以,我给我的基金,命名为真格基金。”
2010年10月,徐小平横穿美国大陆,在哈佛、麻省理工、宾大、哥伦比亚、斯坦福、伯克利六所美国名校,进行了名为“中国创业故事和天使投资机会”的演讲。此行,他宣布“真格”基金的诞生,同时宣布邀请一百名向他提交创业计划书的留学生,回国参加他2011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留学生创业论坛”。
“没有被历史抛弃”
青年导师变为投资人,他一点不适应的心理都没有。因为新东方就是一个成功的商业机构。他很早就学会用商业规则来做事。基于对年轻朋友的信任和喜爱,他过去很多项目都非常随意,和创业者在电话里谈好框架(投多少钱,占多少股),然后把电话放下,叫助手把钱汇过去,常常连一张合同也没有。
现在他已经聘请了专业的律师来处理合同。这些合同,其实都有固定的模板,是投资常规。但有时候遇到无法理解这些常规的创业者,徐小平还会转过身来给律师做工作。
今年,他就遇到这样的情况。在与王睿谈合同条款时,王睿对其中两条难以接受,但律师认为这是普遍的条款,很坚持,一时陷入了胶着状态。开会的时候,徐小平反过来劝自己的律师让步,律师无奈,只能苦笑地放弃自己的专业立场。也许是大势所趋,虽然徐小平没有特定投资方向,但他的投资组合里有好几个电子商务公司。“今日中国电子商务局势,犹如90年代末门户网站的黄金发展时期。”对这个领域的投资,他的目标是做到“前三甲”。
郭去疾,曾经任Google中国总裁特别助理。2007年在广州出差的他给徐小平打了个电话,告诉他有个电子商务的构想。十分钟不到,徐小平就在电话里说了好。郭去疾创办的兰亭集势(LightInTheBox.com)通俗来说就是跨国的“当当”,在网上把中国产品卖给国外的客户。这个公司自成立以来,每年以300%的速度增长,2010年5月收购了一个电子商务公司,10月又得到3500万美元的融资。郭去疾对《中国周刊》记者说,他的目标是做互联网界的全球“亚马逊”。
徐小平能迅速报出该公司三四年来的销售数据,并告诉我们明年这个公司将上市。他说起这个“皇冠项目”,忍不住微笑。当初他投入的数万美元至少发酵了数百倍。郭去疾是他2005年访问斯坦福时遇到的商学院学生。2010年10月,他开始主动走出去“圈人才”。在哈佛的校园里,见惯了中国留学生的他竟然感到有些紧张。“就是总统来哈佛演讲也会紧张啊。这里太牛了,随便走来一个人,我都觉得像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
“我和俞敏洪这一代人(50、60后),家庭背景等于零,起步经验等于零,资金状况比零还差,都能在中国经济大势下获得成功。那么当下这些年轻人,受过中外最好的教育,比我们有更宽广的视野,更多的机会,更伟大的梦想——再加上我这样的天使——必将比我们更加成功!”徐小平对这点坚信不疑。“中国有多少扎克伯格,可能就因为缺少20万美元痛失做出伟大的机会。”他急切地想为人群中的“徐小平、俞敏洪、扎克伯格们”送上可能的机会。
很多人曾经怀疑,这个感性十足、开心起来手舞足蹈的小平老师能否在商业投资上取得成功。他很清楚,如果没有回报,投资天使就会坠落为“马路天使”。过去五年的起步阶段,他已经顺利走过,导致他信心百倍地宣布成立专业基金。徐小平表示,“基金获得的所有回报,大部分都会循环投入,更生猛、更具侵略性地投给那些有着强烈创业冲动和才华的年轻人。”
不过,谈到投资行业内那些著名VC和PE投资人,徐小平也会“谦卑”起来。“从投资的额度而言,我的基金简直是芝麻和西瓜的比较。”但是,他毫不气馁:“尽管中国有很多动辄数十亿的各类基金,但天使投资人还是太少了。我计划未来十年,投资200个项目,创造几十个上市公司,做中国最伟大的天使投资人。”
“我觉得我能做到——虽然我前面有雷军这样难以逾越的高峰,但他正好给了我奋斗的目标,否则,该多么孤单。”他耸耸肩膀,张大了嘴,然后哈哈大笑。“我很高兴我赶上了中国青年创业的历史洪流,没有被时代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