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罗马假日》过去了56年,但赫本依然保持着她的本色,并以一个罕见的能够跨越时间的时尚偶像,出现在纽约的第七大道上,出现在《时尚》杂志上的“史上最美女人”评选中。为什么在1953年她第一次亮相,一直到1993年她去世,再到今天的80周年诞辰纪念日,她从来没有从时尚界消失甚至是隐退过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没有人能取代她。
偶遇点燃的神话
或许,这就要从1953年那个下午的偶遇开始说起了。当时,已经贵为法国高级时装界著名设计师的纪梵希,突然在工作室接到一个电话,介绍人跟他说,赫本小姐正在巴黎,想与他见面,讨论一下能否在下一部电影中展开合作。
约会很快就定下来了。纪梵希却很忐忑,因为他一直以为自己将要约会的是大名鼎鼎的凯瑟琳赫本,而不是刚刚以《罗马假日》一夜成名的奥黛丽赫本。但当纪梵希打开大门的时候,却发现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年轻的女子,非常纤细高挑,有着小鹿般的大眼,短短的黑发,水手帽上还扎着一条红色的缎带,脸上带着顽皮的笑容。虽然不是想象中的凯瑟琳赫本影后,但纪梵希还是相当优雅地隐藏住内心的失望:“我对她的第一印象是,她实在太瘦太瘦了,就像一只脆弱的小动物,一捏就碎,虽然她不施粉黛,但双眸的明亮让人过目不忘。”
事隔几十年后,纪梵希依然记得与奥黛丽赫本会面的那一刻,因为无论是对于他还是她,这甚至都可能是一生中最关键的时刻。不过,当时年仅26岁的纪梵希,却不知道这个陌生人竟会是自己日后创作中的缪斯女神。他当时直截了当地告诉她:“小姐,我很乐意帮助你,但我的服装太简洁了,不适合做戏服的,而且我正在准备下一季新的展览,我实在是不能为你设计服装了。”
但赫本的一双大眼中却分明充满了殷切,因为她早已在两年前就留意到纪梵希的才气,更重要的是,她了解服装的魔力并相信自己的时尚判断力,所以她压根就没有发现纪梵希当时的冷淡。面对一个如此热切的女孩,纪梵希只能不置可否地耸了耸肩。
于是赫本便开始在他混乱的工作室中挑选自己想要的戏服,她挑中试穿的第一件衣服,是一件灰色的羊毛套装,是为另一位著名模特量身定做的。然而,当赫本穿上后出现在纪梵希面前时,他甚至有点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她穿着那件灰色套装缓缓走来,真是神采飞扬,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纪梵希说,“她的大眼中充满了兴奋,她说这正是她想在戏里要的装扮。”纪梵希开始意识到,面前的这个赫本将是自己设计的服装最合适的主人。而赫本也从这次试衣中,确认了一种被自己一生奉行的时装品格。
一生的时尚结盟
赫本和纪梵希之间的友谊与艺术上的合作持续了终生,他们的亲密关系一直不曾改变,他们的友情甚至比起她和任何一任的丈夫都来得长久。在《萨布丽娜》之后,纪梵希为奥黛丽设计的戏服包括了《滑稽面孔》、《午间的爱》、《蒂梵尼的早餐》、《谜中谜》等等,甚至还包括第二次结婚、儿子受洗时她所穿的礼服等。
而伴着纪梵希设计的服饰,赫本的名字开始与“高雅”和“时尚”画上了等号,就连温莎公爵夫人、杰奎琳肯尼迪以及摩纳哥的格蕾丝王妃这些最富有与最知名的女性,都开始身穿纪梵希的时装。60年后的今天,赫本风尚仍然并未过时:像是简单黑色小洋装、无领无袖洋装或是七分裤、黑色高领毛衣、围巾,甚至是平底鞋、大框太阳眼镜等这些“赫本注册商标”,如今依然是好莱坞各路明星们的至爱。而赫本那种平板甚至过瘦的身材,也神奇地契合了近年来以瘦为美的风潮,也成为了赫本风尚历久弥新的最佳保鲜剂。
当然,在赫本的口中,是纪梵希这个“个性塑造者”创造了这种风格,她总是说:“只有穿上他设计的衣服,我才是原来的我……他不仅是位服装设计师,他还似乎是人格的创造者。”为了回报纪梵希,赫本一直扮演了他创作上的缪斯女神角色,不断地鼓舞着他。
当然,在纪梵希的口中,他仅是跟着赫本这个灵感源泉去创作而已:“在每一场发表会上,我的心,我的笔,我的设计都是跟着奥黛丽走……她是上天赐予我的礼物,她在服装搭配上有一种其他人无法比拟的天赋,这是与生俱来的能力。”
其实,正是两者所共同追求的一些特质成就这种风格——他们都是在把一种发自于古希腊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美精华,在工业化时代演绎成大众接受的审美类型;他们都是在鼓励女性去发掘与强调自己的优点,而不是追随所谓的“潮流”盲目改变;他们也一起建立起一种“去性化”的性感标杆,在打破梦露式丰满性感对当代审美标准垄断的同时,提供了一个将女性从追求丰乳肥臀的男权审美观中解放出来的可能性。不过,以上这些挖空心思的归纳和分析,仿佛还是未能完全解释赫本风尚的魅力之谜。或许,美总是不可解释的,甚至仅是一种巧合,就如那个下午,赫本遇上纪梵希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