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cci 成都店
短短几月的时间,包括Dior、Gucci、Fendi、爱马仕、卡地亚、宝格丽等国际一线奢侈品牌已陆续撤店,或撤离成都,或在成都另选新家。
有意思的是,这些奢侈品牌撤走的店铺均是位于成都最核心的春熙商圈,其中Dior已于去年年底关闭其位于成都仁恒置地广场的店铺,而Gucci成都仁和春天百货店目前已撤下所有的货品。
奢侈品牌在成都市场撤店的表现仅仅是大中华区的一个缩影。在更早之前,国际一线的奢侈品牌在大陆地区的“关店计划”便已悄然开始,而近段时间闭店趋势愈发明显起来。
福布斯资料显示,除了LV之外,Prada等奢侈品牌在大陆的分店数量也已大减3至5成。据不完全统计,2013—2015 年间,BURBERRY关闭了4家内地门店,COACH关了两家,Hermes关了一家,Armani为5家,PRADA则从49家变成33家,LV2015年已关掉3间中国分店,2016年内LV将会削减20%的中国分店,相当于约10间店铺。
战略收缩背后是尴尬的业绩
实际上,近年来奢侈品在中国市场屡受重创,此前盲目扩张的奢侈品品牌门店如今也选择减少门店,或放缓开店计划。而这背后,是购买力的大幅萎缩导致业绩大幅下滑。
公开资料显示,法国奢侈品巨头开云集团(Kering)在其2015年第三季度财报中指出,集团总收入上涨12%,但是占据开云集团三分之一总收入的Gucci品牌收入下跌0.4%。其中,亚太地区营收大跌17%。中国内地销售依旧疲软,香港和澳门销售恶化情况严重。
Burberry集团2015年上半年零售营业额仅增长3.5%,而这一成绩被看作是自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同比营业额最消极的一次,也就是6年来同比业绩最差。
德国雨果博斯Hugo Boss集团第三季度净利润下跌23%,Hugo Boss在第三季度营收增长4%至7.441亿欧元,下跌严重的地区包括美洲地区和中国市场。
意大利奢侈品集团Prada在截至2015年10月31日为止的9个月时间里净利润出现下滑,期内净利润为2.35亿欧元(约合2.581亿美元),同比下降26.4%;运营利润为3.739亿欧元(约合4.1亿美元),同比下降近25%。
……
从2015年奢侈品牌的市场表现中不难看出,仅有少量奢侈品品牌实现盈利,大部分品牌业绩皆是呈现下滑趋势。而业绩下滑最直接的影响便是集团会减少门店数量和暂缓扩展来减少损失。
商业格局初现调整
为缓解业绩下滑态势,通过优化店铺配置通常是奢侈品牌应对的主要措施之一。往往这时候,它们会更加倾向于选择人流量聚集的购物中心或商圈。
当然,每个品牌的择址都会以人流量为衡量标准,而成都较为早期的一些高端购物中心在商圈更新中已逐渐丧失吸引力,比如均位于成都核心商圈的仁恒置地以及成都仁和春天百货店。而随着IFS和远洋太古里的兴起,成都的商业格局已发生改变。
越来越多的奢侈品牌汇集在IFS和远洋太古里,其中,中国西南地区首个Hermès旗舰店、Cartier中国首家独栋旗舰店、GUCCI全新形象旗舰店入驻远洋太古里。在笔者看来,以高端消费群体为主要目标客户的奢侈品商圈的集群效应已经日趋凸显,“择邻而居”显然成为这些大牌们选址的首要考虑,而汇聚高端客户资源的平台更能产生更大的价值和效益。
一线品牌更加趋于理性
在高力国际商铺服务部的副董事罗艳秋看来,国际一线品牌关闭门店撤店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奢侈品品牌自身的大幅业绩下滑影响,部分品牌市场活力不如以前,同时对新起的高端消费人群需求把握不准,一些副牌的业绩超越了主营品牌,奢侈品集团品牌架构面临调整;
第二,之前奢侈品集团在前几年的盲目开店,在现今市场环境下一些竞争力不再明显的门店将被逐渐关闭,这是奢侈品集团对自身的网络规划问题;
第三,一些品牌所在的商业项目经营出现困局,受实体经济寒冬的影响,部分商业项目业主整体移主,经营方发生变化,同时由于高端品牌需保护其自身的稀缺性,因此在经营方移主或经营状况惨淡的前提下,会选择谨慎闭店而仅保留其有竞争力的门店。
同时,罗艳秋还指出,未来在整体高端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国际一线品牌将会继续趋于理性,相应奢侈品集团的闭店情况还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