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国学大师南怀瑾亲传弟子”的名号,总会让人觉得有那么一些高深莫测的同时心生敬仰,而见到魏承思先生,只觉得他看起来有些清瘦,身着休闲polo衫、却脚踩一双布鞋,飘逸着独特的文人气质,畅言快语中总带着爽朗的笑声、一点儿不像60多岁的年纪。前不久他刚去过非洲大草原探险,又独自报名参加南极科考旅行归来,他说“要把最难去的地方先去了”,这份精气神在笔者心中留下乐天派的印象。
采访&文/ 安绮(大公网)
本期【大师生活论】专访嘉宾
魏承思,1951年生于上海,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博士、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历史学硕士,先后师从赵朴初和南怀瑾等名师研习佛学。曾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香港佛学研究协会会长,太湖大学堂专任教授。著有《中国佛教文化论稿》、《佛教的现代启示》、《佛教与人生》、《减心减念》等。
(魏承思在美国西雅图的家“澄思山庄”)
从上海滩到香港岛,咖啡随行
在香港柴湾的办公室里,他以茶待客,泡上一壶铁观音。递给客人的瓷杯古朴庄重,镌刻着佛思禅语的文字,自己则顺手拿起了桌面上星巴克的杯子,上面刻有他的名字——“这是他们送来的,知道我喜欢喝咖啡嘛,用惯了。”魏承思笑着解释并为自己沏上一杯,并不拘泥于所谓“杯具”的选择。
年轻时受父亲的影响在上海过着洋派生活,他从小喜欢喝咖啡,对咖啡颇有研究,从美国留学回来到了香港,对这里“中西混搭”的生活状态极其适应。在他过往的文字中也透露,曾在一个慵懒的午后,在香港铜锣湾某间知名的咖啡馆里,与李泽厚(美学大师、哲学家)一边喝咖啡一边聊天,直到夕阳西斜。
80年代魏承思曾在上海市委宣传部任职,也在华东师大历史系任教过,90年代到香港时他的身份则变成了媒体人,先后为香港《亚洲周刊》、《明报》主笔,写过大量政情民生社论、也在众多杂文里描写沪港两地的风土人情。
在他眼中“香港是一座文化孤岛”,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上流社会西方文明,与本土的潮粤民俗传统是“水和油”的关系,“它当然很时尚,但要论现代化,如今上海融合得更好、更现代化。”
(采访当日香港的夜景,灯光璀璨)
与陈立谈食,看人心烟火
在魏承思看来,“沪人爱穿,港人爱吃”。少有人知道,这位国学专家也“说得一口好菜”。被称为杭州七怪之一、热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顾问、浙江大学的陈立教授,就是被他邀请、主持了90年代初在港红极一时的美食节目《越食越疯狂》。
彼时魏承思在香港亚洲电视任新闻总监,在南怀瑾先生的香港饭桌上他是出名的“酒仙”,也在此与陈立相识,他们从聊绍兴酒的种类开始到论及各种传统菜肴的做法、出处,终成为话题相投的“酒肉朋友”。“那时候香港的深夜节目收视率很低,我在想怎么能够做一档低成本又能有收视率的节目。恰好陈立常常来香港,他又很爱讲吃的,我就请他做了这么一档节目,半夜12点播出。那时候电视上都没有节目是专门讲吃的,没想到一做就在当时火了起来。”
“过去的人讲究吃,不是去下馆子,而是要在自己家里面研究。”魏承思对自家私厨兴致盎然。他在美国西雅图的山间有一所自己的房子,每年的4月到8月便隐居在此读书写书,“那儿清静,还有个好处是有一片地,可以种花种菜。”
他来“说菜”,夫人掌勺,“在什么时令,吃什么样的食材最为重要。”他也收藏了不少红酒“都是真正的好酒。以前白酒喝得刚烈,现在就是有朋友来时一起品品。”当年诗人北岛亦是因酷爱法国红酒有了共同语言才亲近起来的好友,“有一次和朋友喝了一瓶1945年的法国酒,酒瓶还被抗战史专家苏智良收藏了,因为1945年正是抗战胜利的一年”。魏承思笑着自我评价说“我的人生是享乐主义”,即便学佛修禅也没必要死守戒律,“关键是要在人心上下功夫”。
(前不久他与夫人范伟女士去东非旅行,畅享快意人生。)
观点:都市白领当个“时髦的学佛者”未尝不可
采访魏承思,缘起在他的书《减心减念》里,看到南怀瑾大师从前所作的序言中提到“时髦学佛者”一词,让笔者联想起最近一则新闻:上海某寺庙开办“短期出家”活动,为期一周要剃度乞食还收费两千,结果全部爆满还超额,报名者以女性、白领居多。这让人疑问:佛门的清修变身都市追捧的潮流是好事吗?
“有总比没有好,学总比不学强。”魏承思这样认为。从前他在上海读研究生期间主修中国隋唐史,跟随佛学大师赵朴初初入佛门时,也仅是作为学问来研究,并非信仰。也正是经历过这段的严格的研究修正让他了悟:“禅是一种实践方法。”正是当下都市人排解生活压力,提升精神层次所特别需要的方法,因此才在今时今日重受欢迎成为“流行”。
童心即佛心,减法即佛法
上个月,魏承思受香港中文大学邀请,在深圳举办的一场讲座中与内地学子做佛学文化交流,他惊喜的发现来听课的有不少都是90后的学生。“儒释道都是国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过去是用西方的分科教育,学知识是为用、为谋生手段。但真正的传统教育是不分科的,讲求‘文以载道’,一篇文章在哲学性、文学性上都很强,儒释道中都有大量的内容是在告诉人们‘修身养性’的办法,完善你自己的人格。在人心上下功夫,这就是传统经典中的方法在当下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欲望越大、离开本性越远。现在人们常说‘活得累、压力大’,读国学经典就是要让人通过学习把欲望去掉,回到你本来的性格、面目。回到你的童心中去快乐,减去过多的物质名声的想法,就会活得越轻松。”所以魏承思的嘴边常挂一句顺口溜,是偈语“佛心即童心,佛法即减法。”——减法生活、童心无忌即是他的处世良方。
(前不久,魏承思跑到南极科考去“冒险”)
怀师智慧:“知行合一”
在与南怀瑾大师朝夕相处的两年时间里,魏承思说体会最深的是怀师身体力行着“知行合一”四字。“这个时代人人都知道健康最重要,但生活的节奏就是停不下来。你所知道的,什么时候能与你的行动一致,才是对人生真正起作用的。”
如今,“复古”的生活,在小众时髦人群中也悄然兴起,通过研习花道、茶道去缓解工作压力,这种方式“至少生活可以优雅一些”魏承思也十分认同:“中国和日本都学西方,但在日本,人们的精神观念都西方化了,传统文化的形式还保留得很好,茶道、花道都是中国传过去的,现在我们要反过来跟他们去学习。”
(魏承思与南怀瑾大师朝夕相处之时)
鼓励读古文,与先哲直接对话
已过耳顺之年,受佛学“入世”观念的启发,魏承思也曾成功经商,现在生活对于他来说是一派田园牧歌式的悠闲自得,最开心的则是有一帮学生跟着他读书,能把自己一生所学所悟的心得传给身边人。但“想找到一个快速简捷的方法是这个时代年轻人的通病,要理解透经典的真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必须要看文言文原著。”最近他就在第四遍重读《中庸》,也得从康熙字典中去查找某些字词的含义。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随着年代的变迁,口语含义的变化都很大,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就是凝结在文言文上。很多人讲国学,但每个人对文字的态度都不一样,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呢?”在魏承思眼中,流传下来的古文经典都是沙里淘金的文化巨著,建议大家在听过名家传讲后,更该亲自下功夫读懂古文,与思想的巨人直接对话。
建议管理层读《管子》识人性
在研究国学对现代人生活的指导意义上,魏承思非常推荐高管们去读读《管子》:“管子在历史上褒贬不一,但《管子》书里有大量关于人性研究和管理学的智慧。我们虽然表面上接受了西方的教育体系,但中国人两千多年来没有任何改变,内在还是传统的,对于人情的研究,西方的MBA管理学未必对中国人有用。”如何能让人们在更有情有效的环境下工作生活,也是这位性情中人希望推广的理论与实践。
结语:秉持“敬畏之心”谈古今
在魏承思先生的书架上,除了大量的经史子集,佛禅巨著,笔者还发现了诸如美术史论,中外文学、社会研究等跨学科的书籍,还有旅行指南、电影评论等颇具闲情雅致的时髦书。晨起打坐是他每日照常的功夫,读书写书是其毕生的坚持。他也向笔者坦言,“只谈古不论今”曾是怀师对他的爱护与忠告,也更敦促他从年轻时的狂放不羁中逐渐收持,在从心所欲中更秉持“敬畏之心”继续着修心之路。
谈起来,魏承思先生亦是《大公报》的好友,曾与《大公报》老一辈的报人、香港文坛的拓荒者罗孚是忘年之交,今日再续前缘,接受大公网记者的专访聊生活的乐趣与智慧:“任何时候都不缺乏读国学的人,无论禅修或儒道,读书明理,会让你的人生更为从容,生活更为自由。”
(采访结束后,魏承思先生向大公网记者签名赠书,这本是他多年前在报纸发表的杂志合辑,记录着他对上海香港两地风土人情的观察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