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酒作假,这是一个真命题,同时也是一个伪命题。说其为真,因为“红酒有假”已经是不算是一个新闻,就如“小心假茅台”一般几乎每个消费者都有所了解。说其为假,因为从红酒酿造工艺而言,很难说什么是“假红酒”。“红酒说穿了就是葡萄汁,只要原料是葡萄,经过酿制工艺酿造,怎么也不能叫假红酒。”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酒业人士曾如是说。
姑且不论红酒“真”与“假”,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拉菲”都并非真正的“拉菲”。那么,这些似是而非的“拉菲”,或者那些同样似是而非的红酒品牌,其中有着哪些猫腻?
猫腻一:同名冒充以次充主
“国内很多有钱人,号称天天喝拉菲,确实,他们喝得是拉菲,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拉菲。”上述资深人士表示。几乎喝红酒的人都知道拉菲,但却又没几个人真正知道,“拉菲”并非单一品牌,而是一系列品牌的合称。正是利用这之间的信息差,酒商们拥有着巨大的操作空间。
据该人士介绍:“最常见的,就是用比如拉菲-传奇等品牌来冒充拉菲主品牌,这也就是为什么拉菲明明数量很有限,但有些人却可以天天喝到拉菲的原因。”据悉,这些副品牌拉菲,比所谓的“小拉菲”更低一个档次,海外进货价低的甚至只需几十元一瓶,却可以堂而皇之卖出七八千元一瓶的高价。
猫腻二:灌装+假酒标
还有一些酒商,利用国人迷信海外红酒、迷信品牌的心理,进行以次充好,从中牟取暴利。他们一般是将国外一些品质较差或者不达标的红酒,用集装箱运到国内的保税区,在保税区内自行灌装,再利用保税区的相关政策,摇身变成“进口”红酒。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牟取更大利益,有些酒商会在海外注册新的酒标,有些甚至会使用假酒标。更有甚者,一些酒商考虑到假酒标制假手段有限,容易被高明的商家或消费者发现,干脆干起了回收旧瓶的活。比如目前市场上,回收一瓶酒标完整的拉菲酒瓶,大概在两三千元。这些回收的酒瓶,因为酒标完好,重新灌装后很容易作为正牌拉菲销售。
猫腻三:制作假酒主要国产
作假酒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年份酒”勾兑,这主要出现在国产红酒上。红酒讲究年份,一些好年份出产的红酒品质高,更受消费者欢迎,自然价格也更加高企。于是,有些酒厂所谓的“年份酒”,都是在存放一两年的酒中加入少量年份酒勾兑出来的。这一行为泛滥,以致一些酒评人纷纷表示:“所谓1998年前的国产葡萄酒绝大部分都是假的。”
另一类作假则是性质更加恶劣的真正“假酒”。国际上对红酒有一个绝对标准——红酒就是用纯葡萄发酵酿的酒,不能有任何添加物。从2004年7月1日起,国家也出台规定,正式要求红酒必须是百分之百的“全汁”。但是,目前市面上却有所谓“半汁红酒”的存在。而更进一步的,则是根本没有葡萄汁的红酒。这在红酒行业里有“三精一水”的说法,就是先灌水,然后再加入酒精、糖精、葡萄香精以及色素、酸、增稠剂、防腐剂等做成“葡萄酒”。多年前,轰动一时的通化假红酒案就是采用了这个方法。由于这种假酒的口味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一般人很难分辨。这也成为一些红酒商假冒海外红酒的一种更为廉价的做法。
Liv-ex高级葡萄酒100指数
Liv-ex指数显示波尔多仍占主流
在红酒市场的推动下,Liv-ex高级葡萄酒100指数现已成为业界重要的参考标准。通过这个标准,业内人士持续关注着市场价格并不断搜寻交易机会。
在红酒市场的推动下,Liv-ex 高级葡萄酒100指数现已成为业界重要的参考标准。目前,它代表着100种最受关注、活跃于二级市场的高级葡萄酒的价格走势,而且每月计算一次。
从2005年到2008年上半年,Liv-ex100指数一直处于上扬状态,在这一点上其它资本市场都望尘莫及。2008年上半年,Liv-exl00指数超过260,飙到史上最高点;但下半年开始,指数就一路下滑,跌幅约25%。
2009年1月,Liv-exl00指数出现回升,2月也有2%升幅。而后,随着经济的复苏,开始全线上扬。2010年,随着2009波尔多期酒市场的好行情到来,促使指数持续上行。
从2011年下半年来看,由于波尔多葡萄酒需求量的下降,一下子打乱了当时葡萄酒价格的现状,许多一级名庄的葡萄酒价格开始下跌,直到去年12月31日,指数共下跌了20%。
交易最频繁的几款高级酒,主要产自法国的波尔多(Bordeaux)、勃艮第(Burgundy)、香槟区(Champagne)以及意大利,年份大多分布在1982~2003年之间。
Liv-ex高级葡萄酒100指数走势
该指数的成分品种大部分为波尔多葡萄酒。在100种成分酒中,94.62%是波尔多红酒,0.85%是波尔多白酒,勃艮第红酒、香槟和意大利葡萄酒则分别占比1.02%、2.96%和0.55%。
波尔多占据市场的主流趋势在指数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连续半年的下跌行情之后,该指数内的精品葡萄酒在今年1月份上升了290.3点,比之前回升了3.97点,环比上涨1.39%。较去年同期下降16.13%。尽管价格和交易量均有所回升,但葡萄酒市场是否就此回暖,尚有待市场验证。(文/雷俊)